环球热议:当你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不妨读一读加缪的《局外人》

来源:富书 2023-01-01 07:49:24

文 | 茶荼(富书作者)


【资料图】

1957年,44岁的加缪凭借《局外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本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小说再一次被镀上了光环。

《局外人》有一版译本的封面很有意思,经典黑白式的插画,在背着脸的人群中,夹着一张正脸人头像。

就好像是如图所示,这里有一个格格不入的人,背着世界生活。

这也正是小说主人公默尔索的真实写照,像一个没有过多情绪的木偶,不愿意改变,拒绝接受新事物,在冷漠的世界,坚守着内心的真理。

如果你经常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不妨来看看默尔索的故事。

不去迎合他人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这是《局外人》开篇的第一句话,尽显着荒谬和无情。

主人公默尔索在接到母亲的死亡通知单后,立刻向老板请了两天假,匆匆忙忙赶上电车去往养老院。

来到养老院后,他机械式地回答着院长和母亲朋友们的问题,跟随众人走着葬礼的每一道流程。

在整个葬礼的过程中,他没有主动去询问母亲在养老院的生活情况,也没有像母亲的朋友们那样痛哭流涕,他只感受到了身体的疲惫,迫切地想要拥有睡十二个钟头的喜悦。

面对至亲的离开,记不清时间,不想去看最后一面,仿佛是一个无关的外人。

这好像是大部分人都不认同的事情,他们一致地觉得只有哭泣才能表达亲人离去的悲痛。

但其实默尔索深知母亲活着并不开心,死亡对她反而更像是一种解脱。

世界本就是千人千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活动,没必要为了迎合去违背自己的真实感受。

之前曾看过一个女性的自述,在农村的大环境下,父亲去世之后,她和弟弟作为子女需要绕着村子哭一整段路程,以表明对父亲的孝心。

这何尝不是一种腐朽固化的陈旧观念。

当天的绕行,弟弟到最后也没能哭出来,成了村里人口中的“不孝子”,又片面又荒唐。

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准则去衡量别人的行为,稍有不同,便会妄加揣测。

与其勉强迎合,不如保持沉默。

就像鲁迅曾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每个人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并不相同,笑容不一定代表开心,眼泪也未必就是悲伤的证明。

忠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给予最真实的表达,不必随时戴着层层面具交往。

生活始终是自己的,不必因为他人无厘头的准则,让自己变成可以被肆意改变形状的“橡皮泥”。

不以偏见待人

偏见待人,似乎是《局外人》这个故事所透露出的整体基调。

默尔索的邻居沙拉玛诺老头,有一条相伴八年的西班牙猎犬,人们经常会看到老头在街上打骂老狗。

所以在老狗走丢之后,几乎没人同情他,都觉得是他自己活该。

但默尔索不一样,他知道老头和狗之间的惺惺相惜,会认真给老头出主意,在他着急担心的时候给予安慰。

偏见是一副有色眼镜,戴上了它,世界就失去了它原本的色彩。

每个人都是多面的,你选择相信哪一面,看到的始终只会是这一面,自动屏蔽了其他的可能性。

在小说上半部分的结尾处,因为种种原因,默尔索失手杀害了争执中的阿拉伯人。

他被捕之后,立刻被审讯了几次,但大多都是询问身份之类的问题,就像他自己所感受到的一样:“我的案子似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兴趣。”

也许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杀人案,走走流程,判了刑就结束了,没什么特别的。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他们调查到默尔索在自己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得“无动于衷”。

于是法庭上的人一致认定默尔索是故意杀害,并开始了至高无上的道德谴责。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人一旦有了偏见,就很容易找出许多蛛丝马迹,来验证自己的偏见。”

所以他在为母亲守灵时吸了一支烟,喝了一杯牛奶咖啡,母亲葬后第二天和女友看了一场电影,都成为了被严厉审查的项目。

甚至在雷蒙出庭作证时,被法官怒斥他们是同流合污,因为雷蒙是个私生活混乱的人。

在后来的审判过程中,审判者针对的从来不是案件本身的真相,而是默尔索本人。

偏见是致命的,它先入为主,否定了所有可能被看见的真相,充斥着主观偏激。

久而久之,看到的真相也不再是事实,反而变成了自我想象的现实化。

唯有放下偏见,才能窥见表象背后藏着的秘密,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体会世间真正的美好。

不为了局外而局外

局外人的故事中,默尔索的结局并不公平,甚至有很多遗憾。

但这并没有妨碍一些读者的强行代入。

无一例外,他们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感受,这不就是自己吗?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和周围的人步调不一。

但其实多数人的“特立独行”,和默尔索的行为本身就是不同的。

默尔索是为了反抗,而大部分人则是为了逃避。

老板曾和默尔索提过一份国外的差事,待遇不错,闲暇时间还可以旅游,看看城市的风景。

这份差事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份美差,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一般人一定不会拒绝。

不过,默尔索拒绝了,明明是正应该奋斗的年纪,却看起来毫无上进心,没有一点对生活的热爱。

但是,他也会在傍晚的时候,欣赏路上的风景,包括行人间的嬉笑打闹,也会在下班后和班车赛跑,只为了图一个酣畅淋漓。

他可以感受到母亲的情绪,也深知邻居老头对老狗的珍惜,却在玛丽询问爱情的时候,说了一句:“这种话毫无意义”。

他所有的行为似乎都是充满矛盾的,合理却又不合理。

对待自己身处其中的事情,完全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像是在讨论别人的生活一样。

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在热闹的饭局上插不上话,没有太多的知心朋友,经常性的独来独往,这都不是真正的局外人。

这或许是不擅交际的原因,也或许是一种享受独处的信号。

比起“局外人”,也许“不合群”才是更加恰当对他们的描述。

正如看过的这样一句话:“要每个人都懂你,那你得多平凡。”

我们不必为了被别人理解,把自己变得多么合群,更不要为了局外而局外,故意模糊本来的自己,假装无欲无求,造就一个“局外人”的假象。

长久下去,坚持站在旁观者位置的我们,反而会失去了本来的热情,进退两难。

加缪在《局外人》中写道:“最通情达理的方式,就是不要勉强自己。”

对于默尔索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也是,不要把自己勉强成一个虚假的局外人。

这个世界的确有荒诞的一面,但却从不会拒绝幸福。

一个人的生活,从来不代表与世界格格不入,很多时候是我们不愿意去融入,只有看清真相,才能更好地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定义为局外人,而不是局内人,不过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以此来获得些许心安。

局外人是一种难得的勇气,但局内人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余生,要去做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被随意影响,不刻意迎合,不偏见待人,而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局外人。

作者简介:茶荼,富书作者,《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本文:富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