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色参差锦乍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网络聊天、手机通信的普及,手写的书信似乎已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漫长的历史中,它曾是人们传递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分享所见所闻的最佳载体。为了让往来书札更加美观,古人以慧心巧思对写信专用的笺纸加以装饰,令其成为精致的工艺品。
最早的加工笺纸应为在纸面上染上不同颜色,从单色素笺转变为彩笺,它很可能源自对纸“染潢”的工艺,“装潢”一词即可溯源于此。将纸用黄檗“三捣三煮”的汁液染过,可避虫蛀,色泽也会变黄,因此古书被称为“黄卷”,古人还用矿石粉末“雌黄”涂抹错字,类似于今天在白纸上涂白色的修正液。
早在东晋时期已有其他不同颜色纸的记载,权臣桓玄曾经“诏命平淮,作青赤缥绿桃花纸”。后赵国君石虎发布诏书“以五色纸着凤凰口中,令衔之飞下端门”。唐代迎来了造纸技术发展的高峰,以成都浣花溪水制作的“浣花笺”最为著名,李商隐诗中赞道:“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韦庄诗中描述得更为多彩:“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
古籍中还留下了浣花笺的制作方式,其他地方出产的彩笺制法大抵相似:“蜀人造十色笺,凡十幅为一榻。每幅之尾,必以竹夹夹之,和十色水逐榻以染。当染之际,弃置捶埋,堆盈左右,不胜其委顿。逮干,则光彩相宣,不可名也。”笺纸染料主要来自植物、矿石,相传唐代才女薛涛创制的深红小笺由芙蓉皮和芙蓉花末汁染制,《遵生八笺》记载的“葵笺”,则是用蜀葵叶汁加上云母、明矾染成的,“色绿可人”,据说隐含“葵藿向阳”之意,借以表达对朝廷的忠心。
在染色笺纸的基础上,五代时期出现了“砑花笺”,“砑纸版乃沉香,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狮凤虫鱼、寿星八仙、钟鼎文,幅幅不同,文缕奇细,号砑光小本”。宋人诗中这样描绘苏州产的画笺:“开缄粲殷红,展玩光溢目。巧随砑光花,傅色湿丹绿。”这种做法源自布帛加工中用光石碾磨布料表面的“砑光”工艺,将纸覆盖在雕刻好的底版上,用木棍碾压,让纸面上呈现出凹凸的花纹。后来出现的“拱花”工艺也是以此为基础的,用纸上凸起的线条表现云纹、水波,增添立体感。
明末清初篆刻家胡正言兼用饾版和拱花两种工艺,将意境悠远的文人画复刻在笺纸上,印制了笺纸史上的经典之作《十竹斋笺谱》。饾版工艺是以原画不同的部分为底版,制出许多块小雕版,分别涂上颜色,逐色套印到纸上,形成整幅画面,能够高质量地复原画作笔意。由于雕版形如五色小饼“饾饤”,故名饾版,又名木版水印。民国时期,鲁迅、郑振铎曾共同推动复刻出版《十竹斋笺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