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日报丨说元旦

来源:河南日报 2022-12-31 07:05:29

□侯群华

“又从旧历话新年,霁日微云晓海天。”

说起元旦,就绕不过冬至。自打记事儿起,虚度了大大小小40多个元旦了,但每次都觉得我与元旦相隔10天的距离,且是冬至里保护耳朵不被冻掉的饺子保护了我对元旦的青睐。


(资料图)

孩提印象中,吃上一顿香喷喷的肉馅饺子,必是喜庆的日子,要么过春节,要么过冬至。逢冬至这一天,母亲总说:“冬至10天就阳历年了。”

我懵懂地问:“妈,啥是阳历年啊?”

“阳历年,就是元旦。公家人都这样叫,咱农村用的都是农历。好好上学,赶明儿,俺儿也成公家人了,就知道咋回事了。”母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后来,我懂了娘的良苦用心。没文化的她,用这种古老的方式启蒙我识历法,争上游。从此,元旦和冬至在我的童年里被拾到一个小篮儿里了,拎起它,就拎起了母亲的希望。

过了阳历年,春节也就不远了,这三个节,犹如“福禄寿”三星,一字排开。即便是在盛夏,兄弟姐妹们躺在院里铺好的箥席上纳凉,仍念念不忘数着星星,唱着童谣盼过年:三星撵船耙,撵上都年下……

心里无时无刻不期待“三星”赶快撵上船耙,馋虫不停地在口水里作祟,想着想着,进入了梦乡。倒是大人们惆怅起来,摇着蒲扇盘算着,唯恐时间过得太快,到了年关,拼上一年的收成,也未必能过个好年。

直到我怀揣梦想考入乡里唯一一所中学,才把冬至融化在元旦里。

下课铃一响,四五百名学生,一起涌向只有3个卖饭小窗口的食堂。拥挤不堪的就餐环境,哪能容冬至饺子打牙祭呢?到了这一天,只能把奢望留在母亲剁肉馅、切大葱的节奏里了。还好,校园里的元旦,似乎比在家过年还更有年味儿,仪式感和新鲜感总会给人一些按捺不住的兴奋,或许是因为人文气息的渲染,令饺子的诱惑渐行渐远了。

美术老师在这一天大放异彩,绘就一幅幅欢庆特刊,让一扇扇瞅累了一年“白与黑”的心灵小窗大饱眼福。

大礼堂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彩旗飘带,有三角形的,有长方形的,错落悬挂着。每面小旗上都有谜语,谁都可以参与,兴趣盎然中,比的是智慧机敏。

兑奖处临时设在食堂卖饭窗口,兑的虽是圆珠笔、小本本之类的小奖,莘莘学子并不在乎它们价值几何,感到的是对新年的崇尚,对文化参与的惬意。

其实,我最看重的是这天的放榜。正对着教学楼的大礼堂墙上,张榜公布各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从北到南,从优等生到丁等生,分级段,用一张张大白纸高高地连接起来。榜单是工整的小楷,虽密密麻麻,凭直觉,不难找到自己的名字,如一叶扁舟,漂荡在名字的海洋中。

这一刻,不会普天同庆。金榜题名呀名落孙山呀甲乙丙丁呀等等,这些词语在大家嘴上和脑中翻来覆去,几家欢喜几家忧。半夜里,还有自尊心强但考砸的同学偷偷用泥巴糊榜。

有一次,我拼尽了全力,终于圆了我的“元旦梦”。我也惊诧,从哪儿迸发出的洪荒之力呢?奋楫扬帆,把自己的名字划到画红圈圈的优等生港湾里。

内心的扬眉吐气包裹着一层淡定的自信,这种里程碑式的“元旦自信”,一直激励着我负重前行。

十八岁那年,我光荣地迈入了部队这所大学校。

1992年隆冬,我们新兵在郑州火车站广场集结,我平生第一次登上绿皮火车,激动得无以言表。火车一路北上,穿越黄河,过境河北,到达首都北京。在候车大厅等候中转专列。停留了很久,汽笛再度长啸,直奔山西最北端。凌晨一点多,睡意蒙眬中,来到了滴水成冰的塞北大同。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下车便是冬至了。新兵班长把我们这一批河南兵领进了班排,刚放下背包行李,炊事班就为新兵蛋子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饺子。看到饺子,突然想家了,想母亲送我到村口的身影,眼泪唰地就滚落下来了……

10天紧张的新兵生活,迎来了军旅第一个元旦。

塞外兵城虽比老家河南寒冷得多,但在军营这座大熔炉里,感受到了另一番形式的温暖。

元旦那天,营院里一派井然有序的热闹,连寒风中猎猎招展的彩旗都像走队列的我们般整齐划一。大礼堂里,开训动员大会隆重召开,团长作了激昂讲话,练兵习武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军营小广播里播放着各连报送的新年寄语稿,抒发着热血青年参军报国的豪情壮志。连队黑板报上写满了新训轶事。大操场上,新兵生龙活虎。饭堂里,炊事班为中午的会餐忙碌着,隐约能听到铁锹一样的大锅铲烹饪的声音,香味掠过新兵的鼻尖。注意力开始分散。

岁月如梭,转眼在军营里度过了24个元旦,当然,还有24个冬至。正是这些特定时令节气的文化内涵,洗礼了我的军旅人生,我实现了母亲生前的夙愿,尽忠尽孝,实之大幸。

蓦然回首,仍是军营式的“元旦自信”,激励着我转业回到地方继续勠力奋发。回望近五载:扎根新闻宣传事业一年半、扑到基层驻村帮扶+新闻宣传三年半,令我慢慢对元旦有了更深领悟,它就像高铁站点,坐上“和谐号”,阅世间百态,览大好河山。可谓,年年岁岁花似锦,岁岁年年人流金,唯有把日子过成“万花筒”,才算为新时代的元旦献上了一份厚礼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