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短讯!“重金”奖赏甲骨文考辨,我们的传统值得敬惜 | 新京报专栏

来源:新京报评论 2022-12-28 20:46:27

以甲骨文释读难度和重大意义而言,“单字10万元”的奖励真的不算多。

▲2022年8月25日,游客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用手机拍摄展出的卜甲。图/新华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 | 赵清源

12月27日,河南省安阳市举行甲骨文研究与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甲骨文研究,在全社会掀起释读甲骨文的热潮,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安阳)在前期组织释读的基础上,将分期分批推出未释读的甲骨单字。对于积极参与并取得优秀成果的将给予最高10万元的资金奖励。

拿出真金白银奖励甲骨文的释读,中国文字博物馆此举善莫大焉。

此前,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先后开展了两次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征集评选工作。2018年,经甲骨文释读专家委员会评审,入选首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共2项。复旦大学蒋玉斌提交的论证报告《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被评为一等奖,获得了“单字10万元”奖励;清华大学王子杨提交的论证报告《释甲骨文中的“阱”字》被评为二等奖,获得了单字5万元的奖励。

大部分甲骨文仍在等待被释读

中国文字博物馆“一字千金”的悬赏说明,一方面甲骨文考释在甲骨学研究、先秦史研究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当前破译甲骨文的难度极大。因此,取得释读成果的几乎都是专业学者,普通人往往难以企及。

▲2022年8月24日,游客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内观看展览。图/新华社

那么,甲骨文的释读到底难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中国的甲骨文与西亚的泥版楔形文字、北非的古埃及碑铭体圣书文字及后来衍变出的纸草僧侣草体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等交相辉映,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五大古典文字。

然而,相比战国文字,甲骨卜辞语言凝练,辞例单一,缺少变化,再加上甲骨本身残断零碎,可以提供有效释读的关键辞例相对较少。殷墟甲骨卜辞是商代王室的占筮之辞,程式化严重,也不能覆盖当时所有的语言词汇。

而且,甲骨材料不像金文、简帛材料那样持续大量出土,目前很难见到大量的新材料。另外,殷商传世文献过于稀缺,没有比较充分的传世文献与甲骨卜辞材料印证,这些都给甲骨卜辞语言的理解、甲骨文字的释读带来了很大困难。

从“一片甲骨惊天下”到如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为解读甲骨文中蕴藏的奥秘,几代学者著述不辍,他们或收集著录,或考释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蕴藏的古代社会奥秘,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滞。经过学者们的努力,目前甲骨文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释读的有1600余个,大部分甲骨文仍然等待人们去释读。

而这余下的未释字,可以说都是前人留下来的硬骨头。因为,甲骨学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能释读的文字差不多都得到了释读和考证,余下的文字考释难度非常大,尽几代人之力依然未有定论,要想有新的突破,实在不易。

而且,古文字的考释越来越精密化、专业化,考释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一套标准,也就是说,你能想到的,别人也都想到了;你没想到的,别人可能也早想到了,所以很难有惊人的发现。

目前这些未释字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某一甲骨文字表示的词,后世语言中已经消失,不再使用;另一种是某一甲骨文字表示的词,后世依然使用,但是为这个词造了一个形体结构与原甲骨文字差异巨大的字形。对于此类词而言,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是死去的文字。悲观地说,这些死去的甲骨文字,如果没有新材料的发现,可能就无法破解。

这些未释字不只是简单的字形未被辨明、发音未被认定,而是一个甲骨文字的形、音、义没有被充分揭示,不知道相当于后世古书中的哪个字,表示文献中的哪个词。

比如,甲骨文中的一些“专名”,即表示地名(或国族名、人名)的字,用法比较清楚,也可以用于殷商史的研究,但从文字学上讲,就是无法辨认这个甲骨文字的形体;或者可以辨析形体,只要找不到确定的后世与之对应的字,那么这些字就都属于未释字。

另外,有一些字,学者虽然从出土的文字材料中找到了与之可以联系的形体,但无法说明其演进过程,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两者一定是一个字的早晚不同写法,这样的甲骨文也属于未释字。

一言以蔽之,甲骨文之所以释读难,主要是因为时间久远,文字的形态和使用情况发生了变化,而我们对当时的语言文字状况和历史文化面貌了解还不够充分。

以此而言,一个字10万元的奖励也并不算多,专业学者终其一生释读的字可能都寥寥无几。这类艰深且难出成果的学术研究,同样需要真金白银的鼓励。

▲2022年4月18日,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在甲骨文文化墙旁学习甲骨文。图/新华社

通过古老的文字触摸历史

那什么样的字,可以算作真正的“已释字”?

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为“已释字”总结了几条标准:一要形体辨明,能够隶定;二要了解其在句中的文法作用,在卜辞文句中要能讲通,在殷商史的研究中能够经得起检验;三要明确其在长时期的文字演化中的形体改易的联锁、声音变化的规律、意义的引申和转变。此外,还有一条隐含的标准,就是要经得住学者们的检验,达成共识,而不能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更繁难的是,甲骨文释读的进展,并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对同一个字,会有不同的认识,即使是已经释读的字,也可能随着新的材料或新的理论、新的视角出现,而产生新的认识,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

当然,甲骨文的释读尽管很难,但只要准备充分、时机成熟,还是有可能将其中一些字词释读出来。因为,古文字新释一般都是基于新的材料,或构形的新分析,或文字间及字词间的新联系,或相关背景的新认识等。也就是说,如果找到一些新契机,敏锐地发现关键证据,甲骨文的释读必有可观的成果。

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无法准确释读新的甲骨文,但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如果能通过甲骨文的了解和普及,形成热爱汉字、致敬文化的社会氛围,我们就能在现代激活这种古老的文字,由此触摸历史、感知文化,传承中华文脉。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字博物馆拿出“重金”奖赏甲骨文考辨,是对传统学问的敬惜,也是对中华文明源流的一次探掘与梳理。

撰稿/赵清源(专栏作家)

编辑/徐秋颖

校对/刘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