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议!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艺术家的答案在这里“涌现”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12-22 21:03:40

为应对⽓候变化,⼀个艺术家须从何处着⼒?如何在他每天的涂抹过程中体现这⼀应对?他应⾃觉地在⾃⼰的作品中表达对⽓候变化的个⼈关⼼?当然。他的创作⽅法论应以激发公众对⽓候变化的后果的进⼀步的公共讨论为目标?当然。 但是,还有呢?

12⽉17⽇,艺术家汪建伟个展“涌现”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启幕,展览由陆兴华策划,展出艺术家关于“⽓候变化”议题的绘画和雕塑作品。


(资料图)

汪建伟把⾃⼰的四⼗年的绘画实践推⼊⽓候变化带来的巨⼤的象征不确定性之中,主动让⾃⼰的绘画技术最⼤程度地接受来⾃画框外的考验,主动到深度时空和地质历史之中去探险,像赌徒那样,押上了全部的⽅法论家当,冲进了⽓候变化下的当代艺术⼯程之中。

他被迫同时像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那样,⼀个⼈去顶着⼈类世的那⽙天空了。古⽣物学、⼤⽓科学、地质学、景观学、思辨实在论、绘画⽅法论、图像制作程序、时间、空间、观念、⼯具箱、园区消防、艺术⼯作节律、疫情事故、拆迁传闻等等,都被他扁平地安排进同⼀个平⾯之中。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所谓扁平,是指整体并不能总体化它的所有的部分。扁平状态下,总体的特性也并不能超越部分,⽽是内在于每⼀个部分之内的,⽐如,城市的每⼀个部分也都能与城市平起平坐,⽽城市是它的每⼀部分的⼀种特性。⼈在每⼀个点上都与构成他的⽆数个有机体平起平坐。他的每⼀个细胞⾥的线粒体,也都与他平起平坐;⼀个细胞的本体平⾯也与⼈的本体平⾯平等。

《涌现 No.9》,布面油画,250 × 187 cm,2022

《涌现 No.11》,布面油画,200 × 150 cm,2022

《涌现 No.6》,综合媒介-铸铝,硝基漆,125L × 55W × 50H cm,2022

《涌现 No.4》,综合媒介-不锈钢,木材,硝基漆,150L × 130W × 160H cm,2019

在唐⼈北京第⼀空间展出的汪建伟的⼀组扁平主义绘画和雕塑,以“涌现”为主题。涌现是指整体被压扁到与其各部分同等地位后⼜互动⽽产⽣全新的东⻄。画⾯的内容也被认为是这样地涌现出来的。汪建伟思辨地处理了他的艺术对象,⼜通过他的这⼀扁平主义策略,逼观众思考他们⾃⼰在⽣物圈内与其它物种、其它对象之间⾯⾯相觑、短兵相接时的状态,以便训练他们的伦理上的弹性,在⾯对⼈类世⻛⾬时、甚⾄在地位上羞辱性地被与其它物种或对象拉平时,亦拿得出⾜够的沉着。这种扁平主义式伦理弹性,将是⽓候变化下的⼈类的救⽣圈。

汪建伟的这组扁平主义作品深受他近⼗年来⼀直研习的美国哲学家葛雷汉姆·哈曼(Graham Harman)的思辨实在论和以对象为导向的本体论的影响。统治他画⾯上的这⼀扁平本体论,也被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看作是⼈类世⾏动者⺴络中的基本的实践逻辑:不光⼈类,⽽且所有⾮⼈类对象,甚⾄是符号、⼯具、虚构⼈物,也都是平等的⾏动者,其各⾃的重要性由即将加⼊这⼀⾏动者⺴络的新成员的权重来实时地被决定。这⼀扁平本体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类在⽓候变化中的位置。它具体地被汪建伟在没顶画廊的最近的个展《⾏于泥浆》中理解为:⼈类可通过绘画和雕塑的⽅法论数据包,来理解⾃⼰在深度历史、地质时间之中的命运,以便既后⼜思辨地将⾃⼰的命运玩进⼀种更敞开的世界游戏之中。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如既往,汪建伟的展览既是实验室,也是教室,也是剧场。 扁平主义绘画或雕塑是⼀种⾮⼈类、⾮⼼灵、⾮情怀、⾮出⾃个⼈⼼灵史的绘画或雕塑。在扁平主义本体论看来,是⼼灵使⾃然、国家、军队、艺术机构、国民经济变得可能;有了⼼灵的好奇,才有了社会,以及其余的⼀切。但是,⼼灵也总是太轻信,总误认了它的对象。⽐如,⼼灵甚⾄不知⼤海是什么,不知⼤海的构成或结构,也不知⼤海曾遭遇的那些主要事件,就对着⼤海⼀个劲⼉地组装、抒情起来。出于画家个⼈⼼灵史的绘画,就是这样的⽆厘头的组装和抒情。⽽绘画和雕塑本来是要帮我们校正⼼灵的这种必然的误认的。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汪建伟的扁平主义⽅法论要堵住这种抒情,也要截断他⾃⼰的⼼灵史,不让它去继续意淫艺术史和⾃然史。⽽反过来,扁平主义⽅法论也严格地规定了汪建伟⾃⼰的这些新创作,同时也将规定观众的⼼灵的⾏为,使他们通过观看这些扁平主义作品,⽽更好地理解⾃⼰在⽓候变化中的命运,拿出勇⽓,去与⽓候变化共舞。 扁平主义⽅法论的最终目标是:让在画⾯上扁平地相处的对象之间的互动,最终涌现于画⾯上。同样,在⼈类世的天空下,我们在⼈⼯地球上将要展开的惊天奋⽃,也被期待着遭遇这样的涌现:崭新的⾃然和⼈⽂的涌现。

展览持续至2023年2月15日。

南都记者 黄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