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一首七律,朴实易懂,却炉火纯青,表现了丰收后的喜悦之情
原创:云水 来源:云水心语
北宋诗人苏辙与哥哥苏轼手足情深,兄弟俩从小一起读书、玩耍,又一起进京赶考,并同时金榜题名,成为北宋初期的“双子星”,更被世人们视作大宋王朝的栋梁之材。
(相关资料图)
后来子瞻被贬,子由虽然也跟着遭罪,可是他没有半点怨言,反而担心哥哥性格豪放,口无遮拦,将会遭到更多的坎坷,所以苏辙经常劝说哥哥要谨言慎行。可是东坡先生秉性难移,最后又连累到他的家人。
苏轼离世之后,子由悲痛万分,他本想追随子瞻而去,但是他又怜惜两家人无依无靠,只好坚强地活着,并带领家人渡过难关。苏辙晚年赋闲在家,朝廷也不再给他发放俸禄。
不过诗人并未灰心丧气,他拖着病体,与一家老小种地为生。下面分享苏辙的一首七律,朴实易懂,却炉火纯青,表现了丰收后的喜悦之情。
蚕麦
北宋 · 苏辙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
苏辙创作这首诗时已经68岁,作为将近古稀之年的老者,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晚年。可是因为生活所迫,子由却经常亲自下田干活。这首七律就描写了作者在乡间生活的情景,全诗不见一个典故,也没有华丽辞藻,读完却令人赞赏不已。
开篇抒写了作者当时的境况,“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诗人晚年不问朝堂之事,也懒于参加一些无聊的应酬,他说自己因为比较慵懒而遭人嫌弃,同时由于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很多事情早已力不从心。好在上天可怜诗人,让他可以与儿孙们一起劳动和生活。
诗人辛勤付出,上天也给予他丰厚的回报,“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桑蚕吐丝作茧,冬裘也已经准备妥当;田里的麦子都慢慢成熟了,很快就能享用新鲜出炉的汤饼了。
“已报、旋供”,抒写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也表达出衣食无忧的满足之意。虽然没有了稳定的薪水,诗人一家老小却依靠勤劳的双手,收获了累累硕果,不再四处漂泊,也不必寄人篱下,纵然不是大富大贵,也可以怡然自乐了。
颈联则揭示出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诗人经常在清晨时与乡邻们一起外出采桑,他们走在遍布青草的田埂上,清凉的露水湿了鞋袜;孩子们也会帮助大人捡拾麦穗,有时直到日暮才回到家。
诗人列举了“撷桑、拾穗”的事例,进一步点出“蚕麦”的主题。读者也能想象到,除了这两个活动,还有犁田、插秧,除草、杀虫,以及浇水、施肥等等,无一不需要非常尽心。
结尾描述当时农村庆祝丰收的习俗,“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到了收获的时候,村庄里的农户都开始筹办祭祀活动。苏辙喜欢这种热闹的场景,虽然手头拮据,他也会典当物品,借钱买来贡品,并开心地像乡邻们那样,表达自己的一片诚心。社,指秋社,是一种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苏辙的这首诗行文质朴,层层照应,表达出作者非常享受致仕后的生活。虽然没有了朝廷提供的薪酬,也不懂得经商赚钱的窍门,诗人却依靠勤劳的双手,让全家人丰衣足食。诗人虽然粗食布衣,家徒四壁,但是他每天睡得安稳,手脚也不受束缚,更能体验到乡村生活的乐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