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亮点!古诗里的“砧声”

来源:山西晚报 2022-12-14 08:54:39


(相关资料图)

砧声,现在已经很少听得到了;但古诗词中关于砧声的文字却时常可以看到。

对于砧声,不少人有个误读,以为是浣洗时用木棒敲打衣服的声音;实际上,砧是捣衣石;砧上捣衣,是古时制作衣服过程中的一道工序,进行这道工序时所发出的声响,才叫砧声。

在棉花出现之前,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两种材质,麻布和丝绸。丝绸是少数富贵人的专利,普通人家一般都穿麻布衣。麻布质地粗糙,缝隙大,易透风,保暖性差。在用麻布制衣时,会将它放在石砧上用木棒不断敲打,使得麻布纤维变得柔软、密实,以求穿起来保暖舒服。

捣衣是在天气转凉的秋冬之际,白居易有诗云:“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此时,女人们开始赶制全家过冬的衣服,于是村村寨寨砧声四起。“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此之谓也。

“叶下亭皋信已霜,捣衣声里杵砧忙。”诗句写了一位妻子看到湿地上的落叶结出了霜花,便想到远方的丈夫旧衣凉薄,应该为他赶制新衣了。捣衣是一件辛苦的活计,但妻子“不辞捣衣倦,一寄寒垣深”,把自己对丈夫的深情都寄托在这沉重的捣衣声中。“年年长夜消磨法,想象昔人听捣砧。”游子羁旅异域,思乡情切,夜不能寐,便想起昔日亲耳听见贤妻捣衣的砧声,并以此作为心灵的慰籍。

“繁城鼓角遥天动,肯伴荒村月下砧。”战乱频仍,烽烟不息,耳畔鼓角惊天动地。然而“燕然未勒归无计”。沙场经年的将士,多么期盼脱去戎装回归家园,徜徉于月光之下,倾听那象征岁月静好的砧声啊!

没错,砧声已经远去,但古代砧声里所蕴含的绵绵乡愁与人间真情,以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还是值得我们去重温,去体验的。

□李新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