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热点:黑板报|现实与虚拟,身边与远方,重新建立与世界的关系

来源:松果生活 2022-12-05 18:54:57

题图来源:VATRAA

从身边的街道到远方的公园,从纸上的对话到影像中的漫游。“城市黑板报”放眼全球,每周为大家呈现最新的城市资讯和记忆档案。


【资料图】

建筑、展览、戏剧、电影、书籍……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请与我们一起穿梭在流动的城市风景里,聆听城市波动,重拾日常碎片,构筑远方想象。

整理|邵一雪

编辑|王菲宇

/ 在美术馆 /

身边与世界,从个人的日常中构筑新的世界

身边是附近,是日常生活,是个人的、微观的、具体的;世界是远方,是大事件,是总体性的、宏观的、抽象的。

身处信息化时代,现代人不可避免地生活在身边与世界的两极之中。互联网让人们能更容易接触到世界的宏大丰富,也让碎片化的、情绪性的信息裹挟了日常生活。

也因此,重新发现身边和日常,从个体经验出发,重新建立与世界的关系,成为很多学者、艺术家和创作者的一致目标。

李涵和金秋野共同策划的展览《身边与世界》

由李涵和金秋野共同策划的展览《身边与世界》邀请8位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围绕建构、行为、图景、叙事4条路径探索身边与世界的关系。每条路径上2位创作者通过各自的作品,呈现丰富多样的“身边世界”。

从左至右依次为犬吠工作室、温凌、乔小刀、

罗宇杰、 陆庆屹、黄河山、胡向前、陈维的作品

© 杨丽

在展览导言中,策展人表示,通过本次展览,希望可以探讨一种方法,让身边成为世界的基石,由此感受世界、构建世界。

展览:《身边与世界》

展期:2022年11月12日 - 2023年3月12日

时间:周三至周日 10:30-18:30,周一、二闭馆

主办: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51艺术区北一门

/ 在乡村 /

艺术家与村民,从地方风景中生发艺术

近日,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艺术节以“艺术在樵山”为主线,以“最初的湾区”为策展主题,8大艺术分区分布在主会场西樵镇的176平方公里地域中。来自15个国家的134位艺术家深入乡间,受到当地居民和地景的启发,运用在地化的艺术创作方法,带来73组作品。

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

建筑师马岩松在废弃的旧市场顶端做了巨型装置《时间的灯塔》,意为引领回家的方向;艺术家朱哲琴受桑基鱼塘的启发,创作环境声音装置作品《西樵禅钟》;艺术家郭达麟以南海养蚕文化为灵感,打造一条可供人行走的超长虫型装置《虫洞》;日本艺术家松本秋则与当地村民合作,以竹子为材料打造了装置《风之物》;艺术家沈烈毅在一棵大榕树上托起一条金属鳞片组成的大鱼,当游客们坐在树下玩跷跷板时,“大鱼”也随之律动。

从左至右依次为 朱哲琴、郭达麟、松本秋则、

沈烈毅作品

©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策展团队表示,希望通过艺术节能让人们感受到南海这座岭南千年古郡的魅力,探寻孕育大湾区今日繁荣的基因和密码。未来还计划用10年五届的时间,逐步向南海区全域拓展,广泛发动村民参与,探索一条文化艺术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活动: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

主会场: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

艺术区域:西樵山 / 听音湖 / 平沙岛 / 太平墟 / 儒溪村 / 松塘村 / 凰岗村 / 渔耕粤韵

集中活动期:2022年11月18日 - 2023年2月19日

日常运营期:2023年春 - 2024年

主办: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

/ 在广场 /

用塑料重塑巨石阵,唤起环保意识

城市中的纪念碑是纪念还是反思?近期,伦敦建筑工作室VATRAA用16000个回收塑料瓶在米兰搭建起大型塑料纪念碑。借鉴英国“巨石阵”的形式和结构,该塑料纪念碑由两根670厘米高的柱子组成,顶上则有一个横卧的门楣,旧塑料瓶被包裹在钢丝网中,超大尺度唤起人们对塑料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思考。

“塑料垃圾是我们留给未来许多代人的遗产,”VATRAA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个纪念碑让人们注意到我们的行为的长期后果,注意到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可能会永远留在地球上。”

用16000个回收塑料瓶搭建起的塑料纪念碑

© VATRAA

作为意大利《国家地理》2019年“星球还是塑料?(Planet or Plastic?)”竞赛的获奖作品,塑料纪念碑将在未来12个月内在米兰展出。VATRAA希望该作品此后可以进行全球巡展,以唤起人们对塑料危害的认识。

装置:塑料纪念碑 Plastic Monument

设计团队:VATRAA

地点:意大利米兰

展期:2022年11月 - 2023年11月

/ 在公园 /

À table,重建我们与地球的关系

作为伦敦最受欢迎的当代艺术画廊之一,自2000年起,蛇形画廊每年夏季会邀请著名建筑师在花园内建造一座夏日临时展亭。每个受邀的建筑师在接受委托之后有6个月时间准备。这一计划强调建筑的实验性和前卫风格,成为英国乃至世界建筑界瞩目的盛事。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包括扎哈、伊东丰雄、彼得·卒姆托、库哈斯、奥斯卡·尼迈耶在内的著名建筑师,都曾带来个性迥异的展亭。

建筑师莉娜·高梅(Lina Ghotmeh)成为第22 届蛇形画廊夏季展亭的设计师。她以西非马里多贡人的小屋为设计灵感,设计出名为“在餐桌上 À Table”的木质结构展亭。

第22届蛇形画廊展亭 À table

© Lina Ghotmeh

细长的木结构搭建出放射形空间,顶部从中心向外辐射的多檐屋顶犹如叶脉分明的树叶,半透明的墙壁半包围着中央空间。室内,环形桌子与配套的长椅邀请参观者进入、小憩、在此工作或用餐。在法语中,“À Table”意为坐在一起用餐。设计师表示,这一设计旨在以最微妙、适度的姿态改造肯辛顿花园。“À table是一个邀请,鼓励大家参与对话,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恢复和重建我们与自然、地球的关系。”

莉娜·高梅的代表作 石之花公寓

© Iwan Baan

莉娜·高梅出生于黎巴嫩。其代表作石之花公寓(Stone Garden)将建筑空间转化为凝聚生命、记忆与自然的城市雕塑。这一建筑距离2020年贝鲁特大爆炸的震中仅一英里,但13层高的建筑在爆炸中幸存,仅有很小的损失,并于翌年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

项目:在餐桌上 À table

设计师:Lina Ghotmeh

地点:英国伦敦肯辛顿花园

展期:2023年6月 - 2023年10月

/ 在纪念 /

建筑大师曼哈德·冯·格康逝世,他影响了世界和中国城市的面貌

2022年11月30日,德国建筑师、gmp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曼哈德·冯·格康(Meinhard von Gerkan)在德国汉堡去世,享年87岁。

1965年,冯·格康与福尔克温·玛格共同创立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gmp)。从1960年代中期的柏林泰格尔机场项目开始,冯·格康和gmp深刻地影响了联邦德国的建筑。今天,gmp在全球7个地点拥有约600名员工,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超过500个建筑项目。

著名建筑师曼哈德·冯·格康逝世

在中国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数十年中,gmp和其他海外建筑事务所参与了众多中国工建项目、商业地产、公共文化建筑项目的建设,共同塑造着当今中国城市的面貌。1998年,曼哈德·冯·格康带领gmp获得北京德国使馆学校建筑竞赛设计权。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他和的gmp建筑事务所在中国完成了超过170个建筑设计项目,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项目。此外,gmp在中国建成的代表作品包括上海外滩SOHO、深圳宝安体育场、新天津西站和位于北京的亚洲金融大厦暨亚洲投行总部等。

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海外滩SOHO、

深圳宝安体育场、新天津西站、亚洲金融大厦

© gmp

冯·格康以对建筑师职业的全面性诠释著称。从概念构思到项目落成,他关注建筑设计的各个尺度和设计阶段。他认为“涵义”是建筑的信条,是建筑设计的信仰。在他看来,建筑的涵义可以归纳为四个基本原则:简洁性、条理分明的秩序、多样统一性和独特性。

曼哈德·冯·格康获得过包括罗马尼亚国家奖、德国建筑师协会最高奖等重要奖项。2019年,冯·格康获得梁思成建筑奖,这是这一奖项首次颁发给亚洲之外的建筑师。

/ 在纪念 /

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逝世,她让“万园之园”在虚拟世界重生

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先生于2022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逝世

郭黛姮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自1960年代开始从事古代建筑史的学术研究工作。她在《营造法式》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多个不同领域,均做出了突出贡献。郭黛姮曾先后主持维修杭州六和塔、雷峰塔重建工程、珠海圆明新园设计、登封少林寺扩建、北京恭王府修缮、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等项目。

从左至右依次为圆明园全景、西洋楼谐奇趣、海晏堂、

方壶胜境、月地云居、汇芳书院的复原图

© 数字圆明园

从1999年开始,郭黛姮带领80多位研究人员开始了圆明园的数字修复工程,借助数字技术,历时二十余年时间,让“万园之园”圆明园得以在虚拟世界重生。在2020年做客人文清华讲坛时,郭黛姮曾表示,数字圆明园为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项目提供了参考,目前已经决定将数字复原文化遗产项目的范围扩大至北京三山五园区域。

微信编辑|俞冰如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