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速读:寄雨
●丘艳荣
在我的家乡方言里,“躲雨”是被说成“寄雨”的。我无比喜欢这样的说法。一个“寄”字全然消弭了“躲雨”的狼狈和惶然,平添了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诗意,恰如“寄梅”——“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寄书”——“双鲤寄书难尽信,有情江水尚回流”;“寄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寄雨,倘若真的可以寄一场雨给你,那真的是很浪漫的事。当然,方言里的“寄雨”,自然不是寄一场雨给你,而是在雨来的时候,把自己暂时寄在淋不到雨的地方。
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找个地方寄雨是本能。在交通工具主要靠双腿和自行车的年代里,寻一处可以寄雨的屋檐的过程中,狼狈时居多。曾亲历或目睹无伞之时人们捂着脑袋狂奔,撑伞之时被风掀翻伞面,骑车之时被困在雨里的种种窘态。即便是当下小汽车越来越普及的年代里,也不乏看到因为雨的到来而仓促躲避的人们,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风雨骤来的时候,正好身边有汽车这么一种可遮风挡雨的温暖安全之所在。
(相关资料图)
然而,躲雨也不都是狼狈。记忆里有几场与寄雨有关的场景特别美好。
小时候,家乡小河边的青草堤下有一个孔洞,那是我们放牛娃的乐园。这个堤洞仅可供两三个孩子躬身坐下。牛在草滩上悠闲吃草,我们就窝在这个洞里或围在洞口,打石子、斗蟋蟀或讲水鬼的故事……好多次,遇到下雨,腿快的就赶紧挤进那个孔洞,慢一脚的人就只好在洞口朝洞里的人“咬牙切齿”。其实我们放牛大多数时候都是带了伞的,晴时遮阳,雨天挡雨。但进到孔洞里寄雨感觉是特别不同的。看着雨从天上落下来,顺着草堤流下来,在孔洞积的水多了,孔洞口就会垂下一道水帘,我们就有了一种“水帘洞洞主”的骄傲,谁叫儿时的我们都特别羡慕孙悟空呢!躲进“水帘洞”的孩子在里头笑啊闹啊,伸出手去“剪”洞口的小水帘,还调皮地把脚伸出洞口淋雨。洞外的孩子就故意用力踩草堤上的水,让水溅到洞里去。里面的孩子也有办法,他们就撑开伞,把洞口挡得严严实实的。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很友好的。洞里的孩子享受了一阵“水帘洞”的待遇后,往往会把位置让出来,让洞外的孩子也来感受一番。这样的寄雨之乐谦让之德实在是记忆里的瑰宝。
所有的孩子应该都是喜欢下雨的吧!多年前在乡下教书,途中遇雨,于是跑进一个路边小店寄雨。回忆的画面里,最清晰的也是那爱雨的孩子啊!
雨势渐小之时,一起寄雨的两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冲出屋檐。只见他们蹲到路边的水滩。“哎呀,碎了。”一个孩子用两只手捧起水花,惋惜地大叫。“哈哈,你捞不到!看我的!”另一个孩子得意地伸出手也去捞水滩中溅起的水花。当然,等他捞起来,水花也碎了。
我探出头去。
他们朝我喊:“老师,你过来看,水里有好多好多的珍珠皇冠呢!”他们蹲在水滩旁,仰起脸对我笑。原来那些水花在他们眼里是珍珠皇冠哪!我细看,新落下来的雨点打在水滩上,还真的像一顶顶晶莹剔透的珍珠皇冠呢!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后来我听到了这样一句歌词。我喜欢把它转换成我们的方言念:“最靓个唔系落雨天,系同唔寄过雨的屋檐。”反复念几遍,就觉得这句话里有了雨的芬芳、雨的色彩和雨的诗意。
有时候,不刻意去寄雨,淋雨一直走,或者静立在雨中也是非常美好的。
比如张志和,他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他情愿戴一顶青色箬笠,穿一件绿色蓑衣,陶醉在斜风细雨的美丽春色中不忍归去;比如晏几道,他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样的微雨,这样的落花适合怀念,适合抒情,所以他情愿淋雨,情愿在雨中细数思念,然后写下婉约的词句;比如苏轼,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是大自然的雨还是人生的风雨,他皆不躲不避,旷达乐观。
寄一场雨给你,或天真童趣,或抒情婉约,或闲适写意,或酣畅淋漓……你能收到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