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简讯:大自然造就了沉迷山水的梭罗

来源:今晚报 2022-12-04 07:50:12


(相关资料图)

亨利·梭罗一生只写过两部书:《瓦尔登湖》和《瓦尔登湖》的衍生品。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作品,那么最恰当的必定是“寂静”。梭罗久居文明世界的核心,或许是看多了人类“貌似愚蠢甚至悲哀”的举动,他于1845年7月走出城市,远离人群,隐居在瓦尔登湖边的小木屋里。这一住就是两年零两个月。不知道他是否如愿找到了他想象中的“寂静”,但至少,瓦尔登湖从来没有让他失望。

这里的一切都是浑然天成的,既没有案牍的劳形,更无所谓丝竹的乱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置身其中,似乎只要一想起屋外的湖水,整个世界就自然而然地变得温柔起来。在湖居生活的每一天里,梭罗由衷地赞美眼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这里的四季就是一首首浑然天成的抒情诗,不断挑逗着他因为久居都市而渐趋麻木的心。

于是,他情愿放下手中的笔,听从内心的声音,拿起农具,走入林间,聆听枝头鸟儿的鸣叫,细看树上嫩叶的生长,像真正的农人一样春种秋收,坦然地接受大自然的恩赐。诸如此类的感悟构成了《瓦尔登湖》。因此,似乎只要看看书中那些极具辨识度的句子,谁都不难知道梭罗的情之所系:湖边、漫步、四季、月光、静谧。

只是,“静谧”从来不是《瓦尔登湖》的全部。常常,梭罗在寂静中开始他对自然的观察,而四周的寂静又总是让他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比如城市生活。他并不否认文明世界的种种便利,但他也知道,正是有了这种在以往岁月中难以企及的便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才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彼时的美国奉行欧式的时尚观,一味追求奢华的行头,裘皮华服、香车美女大行其道,几乎让人忘了自然的存在。梭罗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将“少即是多”的处事之道放在首位。显然,他在意的不仅仅是自然风物的静谧之美,还有其中透射出的天然纯粹。他相信,人们之所以会穷尽毕生之力去追逐外在的华丽,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空虚绝望,进而将自己推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你从绝望之城走向绝望之乡,还得拿水貂和麝鼠的勇气来安慰自己”。这就像田间的稻草人。就算有了好看的皮囊,也改变不了它空空如也的内心。说到底,又有谁会向一捆稻草弯腰致敬呢?还好,他并不需要从华贵的袍子中获取那点可怜巴巴的安慰。《瓦尔登湖》的第一章被命名为“省俭有方”,预示着他与文明彻底决裂的决心。他自称,修建这座小木屋仅仅花费了28块1毛2分5美金,与盛行的奢靡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显然,物质的贫乏并不妨碍他内心的富足。相反,在瓦尔登湖度过的每一天,梭罗的身边都充满了太多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发现的快乐”。他喜欢漫步,于是当他悠闲自在地走在林子中,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很快就用深深浅浅的绿色,涨满了他的眼帘;常常,他还来不及抬起头来仰望枝头的鸟儿,它们就温柔地唱了起来;他随口念起鸟儿的名字:五子雀、山雀、松鸦、知更鸟、雪鸟、云雀,仿佛在吟咏一首古老的歌谣。

甚至,他不惜得罪整个人类,也要为他钟爱的大自然说句公道话。毕竟,自然界里的鸟儿兽儿,才不会像沙龙里的贵妇那样,披着奢靡无用的袍子,说着乏味无趣的言语。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梭罗有幸活到今天,他一定会被贴上“佛系”的标签。他不是没有能力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而是无意为之。在他看来,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就会拥有怎样的命运。

相反,只要像他那样,坚决地对文明说“不”,谁都可以得到自由畅快的人生。没错,自然畅快。这是独居生活带给他的心灵顿悟,也是《瓦尔登湖》的核心思想。梭罗相信,正是无所不能的大自然造就了所有美景。因此,我们实在不必画蛇添足,为眼前的山水撒上一点人工的甜味剂。只有像他那样放下一切,躺在广袤的大地上自由呼吸,我们才能成为自然的一分子。看到这里,才知道原来梭罗写下的每一个字,既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虚构:大自然造就了瓦尔登湖,也造就了沉迷山水的梭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