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播:评论家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河南日报 2022-12-02 06:43:46

何弘是一个厚道的文学领军人物,更是一个睿智的评论家,他深知并尊重专业底线

□刘海燕

20世纪90年代初,何弘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到河南省文联工作没几年,我即将硕士毕业,那是我们人生的清晨,有大把的时间用于探索美学。何弘和我时常为一份经济拮据的报纸《文化艺术周报》组稿、写稿,毫无报酬,仅因喜好文学和同样的精神气场……


【资料图】

时光飞逝,转眼间就是人生的正午。2012年8月,第19届世界图书博览会期间,在首都图书馆报告厅,何弘独自坐在侧方台上,握着话筒,从容、睿智,准确又得体地把每一位河南和河南籍作家介绍给首都观众——他对老中青每一代、每一位作家都相当了解,从宏观的把握到细节的描述,他都能敏捷地把握好。此时的何弘,更像是文学专业主持人,作家才是舞台主角。接连几天,在京举办了一系列以“中原文学崛起”为主题的活动,河南作家作为中国作家馆的主宾,再次成为文学界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活动结束后,我接到新华社一位年轻记者的采访邀约,我请对方去采访何弘,他说,就是要采访你的。我才知道,何弘给每一位参会者都安排了被媒体采访的机会。

在文学圈内,“厚道”这个词可是不常用的,但熟知何弘的人,大多称赞他做人的厚道。是的,何弘有着为人为文的厚道。

何弘的文学评论集《我看》(2009),大部分内容是评河南各地的业余作者的,可以说,也是一本为文厚道的书。面对各种作者让写序或评,作为河南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何弘说不出拒绝的话。这些书并非都是他想看的,但出于呵护文学圈的温暖,更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给作者鼓励或指导,他就去认真地读和写。同为评论人,我深知评论是件苦差事,写一篇短评得把几十万字的作品读完,还要找一个清晰的角度回望或俯视,给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和描述。认真的评论,仿佛是从巨量的海水里萃取盐。前辈评论家孙荪老师,同时代人何弘,为河南作家们写了那么多认真的评论,他们是我的榜样。

在有限的条件下,何弘几乎把新时期以来河南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集、散文集等都读遍了。可谓把河南文学的基本面貌了然于心。在河南文学向海内外传播中,何弘能做出全局性的准确判断和表达。如在2010年11月,由中国作协和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原作家群论坛”上,何弘作为材料组总负责人,提出“新时期及近十年来,河南作家能取得突出的成就,究其经验,最为突出的就是作家们形成了关注现实的优良传统,他们以强烈的现实感和深厚的历史感为基调,把艺术创新与内容厚重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提出走向未来的路径:“希望河南作家在坚守‘关注现实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涵养更为宽广的世界观、文化观和人性观,更主动地和世界对话,要有全人类的观念,在人类之爱的大背景中表达复杂的、核心的本土经验和地域文化,在人类的普遍性中看当下现实的特殊性。”这段话,放在今天来看河南文学、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仍不过时,甚至更有现实意义。在全球化遇阻、局部战争仍在发生的今天,作家宽广的世界观、文化观和人性观,在人类之爱的大背景中表达复杂的、核心的本土经验和地域文化,才是未来文学的希望。

何弘是一个厚道的文学领军人物,更是一个睿智的评论家。他深知并尊重专业底线,即便是以河南省文学院院长的身份对外发言,他也不会立足于本位主义,而是把河南作家放在世界文学大背景中来看,这是对河南文学的品质负责,更是对作家的未来负责。

何弘在河南主持文学院工作的那些年,几乎每个月在省文学院都有一次专业研讨,以河南作家的新书为主题,也延伸交流更多的文学话题。除了对河南文学的推助,也为作家和评论家提供彼此交流碰撞的机会。河南尤其郑州高校的评论家,几乎都被邀请到这个文学现场,何弘也借此建设河南的文学评论队伍。有何弘在场的研讨会,葆有文学史和学识的调性,不会跑调;有对河南及中国文学界的感性了解,不会有学院派的模式化。多年来,这里是我的另一种文学课堂,受益良多。

文学和区域文化需要这样有公益心的厚道人负责。如多年来,他所主持或参与的项目:“中国新文学中的文学豫军”“河南文学史展览”和“图说河南文学史”等;主编或作为主编之一完成的:《改革开放30年的河南文艺》、八卷本丛书《经典河南》《中原学派文库》等,都是研究河南文艺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还有近年来,他领衔主编的“河南文学作品选”,包含各种文体,把每年优秀的河南作家作品选辑出来,保存一份当年河南文学的概貌史料。

何弘的文学工作,也为他的评论写作提供了鲜活的史料。如他的评论随笔集《朋友们:中原文人谱》(2019),便是他对河南或河南籍的作家、艺术家朋友,用文字描摹的50幅肖像,具有独一无二的史料性和可读性。

其实,何弘不仅对河南文学深有把握,他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都很熟知。作为包括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在内的多种重要文学奖项的资深评委,何弘首先是纳博科夫讲的那种认真的读者,这让他成为称职的能够讲出文学理想的评委。

虽然事务性工作挤占了何弘不少的创造性时光,但他在每个时段还是写出了引领时代的灵光和厚重之作。作为评论家的何弘,岁月验证了他的前瞻性眼光,如他20年前的专著《生存的革命》(2000),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写的这些文字:网络对文学的消解与重构,生存的网络化,网络写作的特点与可能,我们的新处境等等。那时很多写作者都还没有使用电脑,更不要说使用网络了。又过了一些年,我才感觉到,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力,发现我们的生活早已被何弘预言并分析过了。因为意识到全球化网络时代,作家必须走出去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这片土地,何弘策划了一系列活动,旨在让河南作家参与到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对话当中。显然,何弘的新思维,有助于把从农业时代走出来的河南作家推到更广阔的世界平台上。两三年前,何弘调离河南,到中国作协主持网络文学工作,仿佛因缘早已存在。我虽感慨何弘调离了河南文学界,但更祝福中国网络文学舞台上的何弘,看到他为中国文学做着更重要的事情。

对于一个评论家,前瞻性某种程度上也是创造性,何弘比同时代人更早地透视了一个时代,透视了我们的生活。还有,如他的文学文化论集《探险者》(2005),探讨了什么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什么又即将影响我们的生活。

何弘和吴元成合著的《命脉》(2017),和尚伟民合著的《粮食,粮食》(2021),这两部长篇纪实文学,深沉深情,厚重辽阔。《命脉》是关于南水北调与移民记忆的一部大作。作为这块土地上的儿子,作者带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有最可信的真实情感和经验凝聚其中,这也是纪实文学中最难得的。《粮食,粮食》在人类文明的视野中,以河南为样本,以文学的方式全面反映我国的粮食问题。我虽在河南生活了几十年,读了这部作品,发现自己对身处的这个农业大省也只是略知表象。如河南在实现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转型发展,承载的前所未有的使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