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老舍戏剧节主题论坛 | 直播预告+论坛回归
让戏剧流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资料图)
北京的名片,西城的名片
11月22日,由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2022第六届老舍戏剧节“老舍笔下的西城”论坛举办。北京人艺编剧导演演员方旭、京味儿作家刘一达、中国老舍研究会副秘书长史宁及北京正阳书局“掌柜”崔勇一起,带观众们“云游”北京,探寻西城文脉,并从不同的角度分享各自对于老舍先生作品的感触与“老舍文化名片”的认知。
老舍文学与西城
北京是一座厚重悠久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焕发青春的魅力之都,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舍先生写下了诸多描写人情百态与城市风情的不朽篇章。老舍先生出生于西城的小杨家胡同,他后来工作和生活的很多地方也围绕西城展开。
红点处为老舍先生曾生活、学习过的地方
“他笔下的文学作品当中大部分其实都是以北京的真实地名出现在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景基本都是真实的北京地名作为他们活动的舞台,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梳理之后会发现,他真实的出现北京地名最多的是北京的西城。”中国老舍研究会副秘书长史宁说如是说。老舍先生开始写北京、写故乡是他离开北京之后,“1924年,老舍先生公派到英国教学,到了英国之后他开始有了非常浓厚的思乡情结”。
老舍先生在丹柿小院
而作为多次将老舍先生的作品改编后搬上舞台的编剧导演方旭则认为,“北京是老舍先生整个文学创作的根基,只要你翻开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你就能明白,北京这个出生地对于老舍先生到底意味着什么,他把对于北京的情感进行直接关联,等同于对母亲的情感。”而对于老舍先生文字间流露出的“亲切感”,方旭则认为因为老舍先生来自于人民,他所有的创作都是身在其中,“我觉得老舍先生文字表达传递出来的几个字就是‘感同身受’,所以大家会觉得他很有亲和力,很接地气,很有味道。”
作家刘一达直言中国作家最喜欢的就是老舍先生,“从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拜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我个人理解老舍先生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是语言,老舍先生的作品从1930年代就开始出版,到现在依然很有市场,那么他的语言在其中有很大的因素,我写《北京话》这本书最大原因就是因为感受到他真的是把北京话用活了,用绝了。
老舍文字与舞台
《茶馆》是大众最熟知的老舍先生的作品,不论是文本还是舞台呈现都已成经典。近年来,改编老舍先生原作的舞台作品也愈加丰富,包括《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二马》《老舍五则》《牛天赐》等等。被称作“老舍专业户”,作为编剧、导演、演员的方旭,以不同的身份与老舍先生进行过“神交”。
话剧《猫城记》剧照
说起改编,他对老舍先生文字最大的感受是“人物”,“我觉得他的神来之笔就是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后来我看到他一些创作的札记,里面就提到其中一个人物是他的一个亲戚,是他在胡同里见过的。比如说《离婚》里的张大哥,这个人物在生活当中是有原形的,他不是完全是凭想象来的,所以我觉得老舍先生笔下人物亲切也和这一点有关。”
话剧《我这一辈子》剧照
在方旭的创作与演出经验中,他总结说:“今天我们改编老舍先生的作品,要知道你想和今天的观众聊什么?能不能跟观众聊起来,这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为什么改编《牛天赐》,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内容能与今天的观众聊到一起 。 因为它讲了一个关于成长的话题,比如小的时候家长说手不能抠耳朵,不能挖鼻子,手不能搁兜里,很多人都有这个经历,一聊这事儿,大家觉得马上代入童年记忆。 ”
话剧《牛天赐》剧照
而令方旭欣慰也有些惊讶的是,确实有很多年轻观众因为看了《牛天赐》再回去看老舍先生的原著,“他们也觉得很惊奇,说老舍先生的文字这么好玩”!
老舍与生活方式
因为喜欢北京文化、北京历史,崔勇先生创办了“正阳书局”,后来在西城区“文物活化”的政策引导下迁入现在的砖塔小院。现在,正阳书局收藏了很多老舍先生早期的出版物及文献,其中包括老舍先生主持北京文联第一届第一次会议时候的工作报告。崔勇说:“我记得老舍先生对老北京有这样一个描述:北京的特别之处就是有空。我觉得这个‘空儿’不仅是城市空间上的,更多的是人的生活方式,有空去读书,有空去享受欣赏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
正阳书局
而在作家刘一达先生看来,老舍先生可以称作是“北京的名片,西城的名片”,“从老舍先生的经历来看,年轻和中年以后回到北京,生命的两头是在北京,可见他对北京的感情,是很深很深的。老舍先生的原话称是,‘透到骨血里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文化,所谓文化的熏陶就在这儿。”
将问题延伸至如何将文学、戏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史宁说:“我们把想象力发散一些,看能不能把老舍先生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中的场景、人物互动的环境融入我们生活当中、城市当中,形成一种立体的文化景观。”
正阳书局
对此,方旭也希望能有合适的机会通过作品进行尝试,“如果有合适的会所、老的院落,我们可以尝试从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合适的素材,为空间量身打造一个沉浸式的演艺作品,让这个空间真的能够活起来。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体验更真切,能够更直接体会到所谓的老北京文化到底是什么,把它变成可触摸的东西,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做法。”
“老舍笔下的西城”论坛直播现场
到目前为止,大戏看北京·2022第六届老舍戏剧节已展演剧目19部,演出近40场,其中作为行业风向标的戏剧论坛也正逐一展开。本周五、周日还将有《构建新时代的“戏剧观”》、《文学作品改编舞台剧的观察与思考》等两场论坛也将在各平台播出。老舍戏剧节也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关注城市文化宏观风貌,关注城市人的精神建构,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论坛第二场
构建新时代的“戏剧观”
光束戏剧视频号将在11月25日 09:30 直播
宋宝珍主持,唐晓辉、陈曦等开启关于“戏剧观”的大探讨!从京味儿话剧、戏剧批评、话剧民族化到疫情下的戏剧发展新观念...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5日周五 9:30-11:30
活动主持人:宋宝珍
活动嘉宾:唐晓辉、陈曦、谷海慧、郭翠君、宋颖、胡薇、陶璐、郑荣健(嘉宾可能有变动)
活动内容:关于“戏剧观”探讨从未间断,这是历史性话题,也是时代性话题。此次在老舍戏剧节的语境下探讨这一问题,从京味儿话剧、戏剧批评、话剧民族化以及疫情下的戏剧发展新观念等方面出发,希望碰撞出新形势下戏剧创作的方向和态势。
论坛第三场
文学作品改编舞台剧的观察与思考
光束戏剧视频号将在11月27日 14:00 直播
新时代的“戏剧观”——2022第六届老舍戏剧节主题论坛方案,文学作品改编舞台剧的观察与思考,牟森、方旭、胡志毅等参与。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7日周日 14:00-16:00
直播形式:腾讯会议 线上直播
活动主持人:彭涛
活动嘉宾:
牟森:《红高粱家族》总叙事/编剧/导演
方旭:编剧、导演
胡志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蔚然: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主编、一级编剧
麻文琦: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
活动话题:
作为戏剧理论家、批评家,您如何看待近年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文学改编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现象与问题?
作为导演,在将文学作品搬上舞台的过程中,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有哪些美学的思索?
为什么会选择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舞台改编?对“京味戏剧”有怎样的认识?是否在排演过程中,刻意突出了“京味戏剧”的某些文化特征?
一方面作为编剧,另外一方面作为《新剧本》杂志主编,如何看待近年来的“文学改编热”?你小说家与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有哪些异同?
文学性与剧场性的关系是戏剧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如何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待近年来的“文学改编热”?
「第六届老舍戏剧节」
老舍戏剧节创办于2017年,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第六届老舍戏剧节于9月中旬至12月中旬,为观众呈现20余部、50余场中外精品剧目及50余场的戏剧文化活动。今年名家名作改编剧目包括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曹禺的《原野》《北京人》、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同时,这些作家也会以不同的形式加入到戏剧节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