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播报:欧阳中石-一位不懂书法的书法大家
老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现如今书法界鲜少出现业界泰斗的,参差不齐的水平无法使当今书法界百花齐放,很重要的原因是现代人始终无法把书法的门道如前人那般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众所周知,欧阳中石先生是中国当代艺术大师,著名书法家,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但是对于他的书法艺术,自成一家的独特书风却引人议论。
(资料图)
据了解,学者曹大维先生曾写过一篇《欧阳中石-一位不懂书法的书法大家》的文章,文章中他毫不客气地将欧阳中石在书法方面的造诣贬得体无完肤。
曹大维先生评价欧阳中石先生可真所谓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求其然而不成然"那般讽刺,那么,何为求其然而不成然呢?
常言道:相由心生,曹大维先生倒是认为书法就是需要"气韵生动",而两眼无神,无气度不凡之样的"大师"似乎无法造就东坡词那般"宋以后之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其唯东坡乎!
山谷可谓能言其言矣,未可谓能感其所感也。"他无法创造出画与意境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因为唯有点面的结合,才能称之为大师。欧阳中石先生是否又懂其门道呢?
邯郸学步 拾人牙慧
遍观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我们这种门外汉似乎看不出什么门道,但是我们总能从先生的作品中观看出前人的影子,甚至有些人还会称其书体有些难看。
当然"术业有专攻",我们只不过是井底之蛙,不能实质性评论个究竟,也只能如皇帝新衣那般,做个不知所谓的闲人,随波逐流了解他是个书法大家,但着实不知为何称其大家,哪怕自己觉得他的作品并没有那么振奋人心。
但是一些书法界颇有经验的学者一看就觉得先生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邯郸学步。从他的书法中没有看出哪里真正释放出了书法的精华,没有体会到感情的纯度,没有抒发到文思,整个作品没有厚度。
这些学者抨击欧阳中山在借鉴前人创造的成果时候,并没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是哪哪都搬运了,"搬"出来的书法倒是成为了四不像,一切都无从看起。没有真正的拾到前人牙慧,最后倒成就了前人书法名声造诣深的嫁衣。
画地而驱 抱令守律
阴阳结合,才能使物种代代相传,深深不息。物亦是如此,哪怕无生命,只有很好的结合了,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任何物都有其脾性,要学会正确使用它们。
筷子精髓在于两根相交夹取,人要用力均衡;锄头精髓在于支点准确,人力发力集中,毛笔也是如此,人笔合一才能真正的运用到纸墨间,蕴意出极好的书法艺术。可是欧阳中石先生似乎只是把毛笔作为工具,没有正确的运用它创造更好的效果。
或许我们会说:毛笔不就是辅助工具吗?这样说那可真是门外汉了,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不难看出,他并没有将笔墨很好的运用,究其原因终究是他只是将毛笔当作工具,临摹一般画地而驱,笔墨间没有看到勾实之力,撇捺之顺,整个书法作品气韵皆失,书法讲究的是返璞归真。
但在欧阳中石的作品中神气仍有些神气不足,学术成就终究与"大家"之称背道而驰。让人觉得这顶帽子抬得太高了。
乏善可陈 毫无特色
书法界之所以有许多令人赞许的书法家,他们普遍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经过很久的沉淀,才能将这种自成一派的画风值得大家借鉴并且具有其研究价值。
最重要的是书法讲究的就是字里行间都能凸显出意境的美,至于哪种写法或是哪种风格倒是无所谓,这只是初学者初学阶段看选择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这也是当下书法界风格不一的原因。因为当初学者到达一定的层次就会出现自己的风格。
但是书法最忌讳乏善可陈,既然丢失了个人的色彩,那又何谈自成一派呢?人人都一样,书法界就丢失了他的韵味。
那么,具有中式情怀的意境讲究脱俗,其重点在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体现,追求本真,但又强调个体态度,这也是诗和词发生联系的契机所在。欧阳中石先生仅仅从表面上去求意境之美,但丧失了个人的特色,对比书法实用性,似乎在传授学术理论美用性更占一席之地。
众人吹捧 阿谀奉承
现实生活绝对不缺乏吹捧的人,这个社会普遍的恶性只会阻碍行业的前进,从来不会增添一丝丝传承之感。
很多的成就似乎不是本人造就出来的,更多的是无形的手推动着这个行业的"前进",对于自己的书法,就连欧阳中石先生都不抱有过高的评价,他多次谈到自己的书写都表示只是还过得去的阶段,对于学术大师等称呼他可是只字未提,因为欧阳中石对自己有很明确的认识。
但是似乎那些门外汉倒是"看的很清",清楚的拍手赞扬,称其手法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般吹捧,过分的吹嘘真是可笑之极。对笔墨毫不知情的人就忙着给欧阳中石先生冠上皇冠,对书法界来说简直就是荒诞。
毫无疑问,在这种推动下,不想为人所知,人人却都皆知吧。这种大众代表我实在不敢言论到底是好还是坏,名实之辩就待众人评判吧。
暂且不说欧阳中石是否担当的起"大师"之称,他又是否懂书法,我想就凭他当今的地位,没人敢说他没有些东西,但是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人,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不要众人说是就轻易得趋附于他人。
要知道各业界的进步从不缺乏表扬,缺的就是敢于说真话的人,前进是需要不断地鞭策的,一味停留在原地,对于中华传承百害而无一利。
当然我们不要一味的把他们提的太高,也不要贬得一文不值,执着于名声的浩大,倒不如兢兢业业做出一番实业。历史终究告诉我们只有让实践和岁月长河洗礼后,自己的作品能够沉淀才可为大家所称,脚踏实地才是真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欧阳中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