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聚焦:中国传统琉璃艺术发展历史,以及在清朝盛极而衰的原因

来源:沐沐历史 2022-06-15 08:57:48

原标题:中国传统琉璃艺术发展历史,以及在清朝盛极而衰的原因

琉璃,在我国古代是象征着明净无暇的圣物。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之中,如此记载琉璃: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传统琉璃在近年备受中外收藏家追捧,新一代琉璃艺术家层出不不穷,再次印证了传琉璃艺术并非是随着时间浪潮而湮没。

我国传统琉璃的来源已经难以考证,民间传说之中,琉璃是范蠡在督造王者之剑之时无意之中发现的,他将其当做定情信物送给西施,西施的眼泪流在了这件惊世佳作之上,于是人们便将此物叫做“流蠡”,后来演变成琉璃。

战国时期《尚书》之中,将琉璃称为“缪琳”,西汉之后逐渐演变成“琉璃”。琉璃二字,本身便具有文字美和发音美,可见当时人们对此物的的珍爱,文人墨客也乐于将其写入作品之中,歌颂其之美,琉璃不仅仅是一项传统手工艺,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浓缩。

传统琉璃的发展历程

从现今出土的最早琉璃制品可以推算,我国的琉璃起源于西周,甚至更早。当时的琉璃制造技术比较粗糙,无论是形状还是质地,都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这时候的琉璃制品大多是小件,以代替天然珠宝装饰首饰,大多以简单的珠子和管子的形状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天然玉石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作为玉石的替代品,琉璃便有了更大的市场,也促进了人们对它的创新。这个时期的琉璃形制上虽然还是在仿制玉器,但质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从汉代开始,琉璃进入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期,工匠们开始掌握了以铅为助溶剂的琉璃制作工艺,琉璃已经不单单是玉石的替代品,琉璃器皿开始出现。到了魏晋南北朝,从西域传入了钙钠琉璃的制作工艺,北魏京师平城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琉璃厂。到了隋唐时期,因为各族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兼具波斯和中原特色的琉璃器皿。

宋朝的琉璃器具大多小巧精致,造型比前朝更为丰富,除了琉璃碗、琉璃瓶,还有诸如琉璃花片等创新形式。元朝开始已经出现了官方琉璃作坊,明朝皇室专门聘请国外优秀工匠来为皇室制造琉璃工艺品。

清代是琉璃发展的巅峰时期,但随着清朝的没落,传统琉璃工艺渐渐没落,但康乾盛世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琉璃珍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清朝传统琉璃制作的鼎盛和衰落

从元代开始,琉璃制作已经被统治阶级所重视,宫廷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宫廷所需琉璃器具的烧制。特别是到了清朝时期,琉璃的设计和生产进入了鼎盛时期。

清朝初期,因为英国和法国的商船来往于中国几大重要港口,将西方的琉璃制作技艺一同传入我国。无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皇帝,对外国传教士的到来十分欢迎,并且让他们在宫中担任要职。也是他们,将西方美术和手工业制造技术带入宫廷,让宫廷中的顶级工匠们有了更广阔的思路和更丰富的灵感来源。中国传统的琉璃制作工艺,也是在这段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除了前朝的琉璃品类,清朝出现了例如掐丝琉璃、金星琉璃、套色琉璃等等新式琉璃工艺品,仅仅是琉璃的颜色就多达30多种。

《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在康熙三十五年,宫中专门设置琉璃工坊,由欧洲传教士指导工匠们进行琉璃制作。康熙帝是崇尚西洋工艺的先驱,这个时期的诸多宫廷工艺品,包括琉璃制品都能看到非常浓郁的西方色彩。但由于中西方制作技术刚刚开始融合,工匠们尚在摸索之中,欧洲的制作配方虽好,但国产的原材料并不完全适用,故而这个时期的工匠们在制作时还是偏保守的。

西方传教士带来了琉璃产业的大发展,但随着这批优秀西方艺术家们的去世,清皇宫始终没有迎来另一名卓越的国外大师。在乾隆三十五年,乾隆让琉璃厂为一盏康熙朝的琉璃灯笼配制一枚零件,而这个零件是当年传教士亲自吹制出来的,宫中工匠们无人会做,乾隆无比失望,只得不了了之。

不过乾隆时期,在皇帝的关注之下,琉璃产业还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风格也从保守变得精致华丽。此时不仅仅在北京,广州、博山也成立了清宫造办处琉璃作。乾隆时期最经典的琉璃作品就是套料浮雕琉璃,这种工艺将西方的吹制琉璃艺术和中国传统玉石雕刻工艺相结合,算是当时的鼎盛作品。

传统琉璃产业之所以在乾隆中后期就开始衰退,没有像景泰蓝或者粉彩一样达到新的高度,是因为当时无论是皇帝还是工匠们在琉璃制造上过分依赖西方工艺。宫廷工匠们制作保守,始终难以摆脱铅钡为原料的生产工艺。琉璃制品甚至没有打出自己的特色,就连最辉煌的套料浮雕,也是在青花瓷的阴影之下,其造型和纹饰,完全没有摆脱青花瓷的制作套路。

清朝统治阶级对琉璃厂把控严格,保密配方,直接导致很多配方失传。琉璃不仅制作成本高,而且程序复杂、耗时长,所以民间的琉璃产业从来没有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因为琉璃生产技艺没有推广到民间,皇帝们也没有将宫廷工匠们送到西方去学习技术,琉璃工艺本该大放光彩的年代却生命短暂,最终消沉,实为可惜。

结语

琉璃虽美,琉璃虽贵,但在古代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中国是陶瓷大国,琉璃艺术始终在夹缝之中求生存。若不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的刻意保护,很可能就消亡在民间。

从琉璃本身来看,它制作成本抬高,技艺繁琐,又因为它容易打碎、不耐高温,很难制作成百姓日常使用的器具,琉璃没有了市场,工匠们也失去了创新的动力。琉璃的复兴是近几十年才开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获得了一致赞美,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今天,琉璃艺术品不再是帝王的专有奢侈品。将古代文化底蕴和现代艺术相结合,让琉璃有了新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资料图片)

王进——《女娲的遗珍——琉璃》,重庆出版社

韩春鸣——《北京琉璃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

林树旺——《战国琉璃巡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伯达——《清代玻璃概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