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情》中的女主人公敦凤,就是以张爱玲为原型的创作人物

来源:文君讲述 2022-05-15 05:43:57

原标题:《留情》中的女主人公敦凤,就是以张爱玲为原型的创作人物

张爱玲的《留情》,用事物和环境的世俗,道尽了感情中的荒凉和沧桑,以及苍凉现实下的人心,将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展现到了极致。

这篇小说有着张爱玲一贯的写作风格,仿佛在讲述她自己的爱情观。在她的眼里,爱情不是只有轻松愉悦的甜蜜,更多的是惆怅和琐碎的现实。

许子东教授曾对张爱玲的《留情》颇为赞赏:"读懂了《留情》,也就看懂了婚姻。"

可见,在张爱玲的笔下,再冷的故事,也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这篇小说究竟有何魅力?张爱玲又想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01景物描写埋下伏笔

世界上的任何两片树叶都是不相同的,所处的时间不同,所有的景物特征也不尽相同。

宋代诗人杨万里写过这样的名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可见,一个好的作品,大多都具备景物描写的手法。

《留情》这部小说,同样有多处地方用了景物描写来暗衬人物的命运。

小说的一开头,张爱玲从"他们家十一月就生了火"说起,间接的用家用的"炭"来隐喻的告知读者女主人公的命运。

在这里,"炭"有着富足和红火的表面意思,一方面用"炭"侧面展现出女主人公的家庭物质条件不错,这点可以从小说中没落的杨家进行对比得知,一方面又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婚姻尚处温热的阶段。

不得不佩服的是,张爱玲的表达手法是高级的。"炭"可以是生命的长青,却也可以是生命逐渐陨落和凋零的象征。

显然,张爱玲更偏向于后者的寓意。女主人公敦凤的命运就像是炉里的炭一样,虽然看着红火,但却逐渐消耗着蓬勃的生命力。暗红色的火焰背后是指女主人公的生命力在不断消耗,直至火焰熄灭,用尽生命最后的气力。

张爱玲用世俗的"炭" ,巧妙地介绍了女主人公敦凤优越物质生活背后的无奈和愁苦。那看似光鲜华丽的生活,其实暗地里却是女主人公敦凤与男主人公米晶尧的婚姻即将发生的变化。

仔细品读人物关系,"炭"还有一层新的寓意。

女主人公敦凤在第一次的婚姻失败后坠入深渊,她看不到希望,生命早已迎来枯竭和死寂,但男主人公米先生的出现,让她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内心的"炭"火再次点燃,只不过这个希望却最终关乎了女主人公的再次"死亡"。

02 亲身经历代入小说

张爱玲的小说《留情》中,对这对半路夫妻的经历有着极为详细的描写,这与张爱玲本身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1920年,张爱玲在一个被时代淘汰的旧贵族大家庭里出生,尽管家世显赫一时,但她却要从小面对旁人的冷眼和鄙夷。家庭有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家族中也暗藏着勾心斗角,这让张爱玲养成了一个十分敏感、细腻、善于观察人心的性格。

年少的记忆充斥着张爱玲的脑海,多数回忆都被她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集《传奇》。小说《留情》作为首部作品,承载了她很多的情感在里面。

如《留情》中的女主人公敦凤就是以张爱玲为原型的创作人物。张爱玲笔下的敦凤是这样的:出身有着底细,上海一个赫然有名的商业大家族。年龄36岁,比男主人公小了23岁。16岁的时候就嫁过人,23岁不幸失去丈夫,直到守寡了十多年后才做了男主人公的姨太太。

这种人物身上莫名的苍凉感,其实就是张爱玲自己的经历。

张爱玲早年经历十分不幸,她的父母没有爱情可言,并且双方都对她没有感情,从没陪伴过她。

张爱玲的童年经历,有的只是无尽的争吵和怨恨,这让她从小就体验了什么是世态炎凉,从此也看透人间的冷暖,看清了人性的自私和复杂。

当23岁从未感受过爱情的张爱玲,遇到了年长她14岁的情场老手胡兰成。张爱玲完全沉沦在这场本就悲哀的爱情里。

就像《自提照》中所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说是才子,但他无德,阅人无数的他情感上风流无数,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轻易就把张爱玲灌醉,这也注定了《留情》中的爱情是悲剧的。

《留情》中的女主人公敦凤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是无奈的选择,她抵挡不了优越的物质条件的诱惑,表面风光却无法掩饰内心的无奈,充满着对这种婚姻爱情的羞耻。就像张爱玲自己抵挡不住胡兰成许诺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一样,宁愿忍着胡兰成与她人私会,内心万般不满也只能作罢,最终酿成悲剧。

首先,张爱玲在《留情》中特意把女主人公敦凤置于三角关系中。其次,是敦凤是以姨太太的身份嫁给男主的,这让她不得不参与到其他太太的三角斗争中,这是小说最经典的部分。敦凤尴尬的处境让她感到失望,也透露出她光鲜背后的苍凉。

但她至少摆脱了寂寞,获得了物质的满足。反观张爱玲本人,在与胡兰成结婚后,便遭遇了婚内出轨的烂事,甚至自己的丈夫还沾染了人家的妻子,直到那时候,她才明白眼前的男人有多么可恨。

03 不要在婚姻中考验人性

从小说的剧情中不难看出,男主人公米先生其实对女主人公敦凤是不错的,但他也对大太太表现出了"留情"的一面。

但这米先生为何要娶敦凤为姨太太呢?

一:米先生的原配妻子脾气不好:

《留情》中对大太太的描述并不多,只有寥寥数语,但却十分重要。

大太太在国外留学的时候结识了米先生,很快二人便结了婚。但大太太是个脾气十分暴躁的人,完全不懂得家庭的经营,时常与米先生争吵,甚至还与自己的孩子闹翻。这导致后来米先生愈发觉得日子过得无趣,没有值得纪念的幸福感。

一个男人在家如果得不到幸福,感受不到温暖,便会动歪心思去别处寻找安慰。

米先生同样如此,这是他娶姨太太最根本的原因。

其实,那个年代能去国外留学的姑娘大多家庭富足,只是大太太自己的脾性过差,她以为这样不会让自己的丈夫疏远,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其实她太过焦虑了,把自己变得让人讨厌,把日子过的充满怨气了,丈夫也疏远了自己,最后不过五十多岁的年纪,就病入膏肓,让人可怜但又可悲。

二:米先生出于自身的需求:

36岁的敦凤仍是个温柔的美人,头发垫的高跷,旗袍又穿着美丽。大太太已经岁过半百,米先生贪图敦凤的美貌,娶个年轻的妻子还可以享受艳福。

其次,敦凤的家族祖上是十分有名气的,尽管之后没落,但身份地位无疑还是上等的。米先生不傻,看中了旭凤的身世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当然,敦凤选择米先生同样只是为了后半生无忧的物质生活,对米先生的感情并不单纯。

那米先生为何要对不讲道理的大太太保留一丝感情呢?

小说中的描写多数都是米先生和大太太的争吵片段,看似没有爱情,其实也不然。

《留情》中特意留下如此画面:"米先生看到一座棕黑的小洋房,细雨中竟然回忆起国外留学时的那些岁月,有大太太,还有他的孩子,以及一只绿玻璃的小狗玩具......"

其实米先生还是记得和大太太的幸福时光,尽管后来薄情了些,但内心其实也一直挂念着病床上的大太太。

不过,这份挂念又体现出人性的自私和阴暗。在得知敦凤不许他去探望生病的大太太的时候,他为了安抚敦凤,转眼就应允了同她去舅母家。

小说的最后写着这样一段话:"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

这句话代表了张爱玲在《留情》中最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那便是不要在婚姻中考验所谓的人性,那都是傻女人。

看似刻薄的文字,其实也告诉女性读者们要对婚姻有所警醒,包括了无法面对的人性,以及互相的算计,不要做个爱情里的傻瓜。

文/墨渡熊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亲身经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