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讲坛到诗词大会,“教书匠”郦波告诉你,什么是诗意人生?

来源:隋浒三国 2022-05-09 05:40:20

原标题:从百家讲坛到诗词大会,“教书匠”郦波告诉你,什么是诗意人生?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出自《世说新语 容止》,用来形容郦波也很贴切。

看过诗词大会的朋友一定对郦波这个名字很熟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鬼才教授郦波的诗意人生。

从书中走出来的"儒生"

郦波,江苏丹阳人,在南京长大。小时候他常常搬家,先后到了曲阜、兖州,最后才决定在南京定居。

郦波能有今日的满腹经纶和侃侃而谈的自信可不是轻易就得到的。郦波从小就热爱诗书,在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一个人捧着一本金庸武侠小说看得津津有味。单是神雕侠侣这本书,郦波就反复读了四遍。每一个细节,他都能给你说得有声有色。之后,因为对古典文学感兴趣,郦波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

目标明确的他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钻研。郦波在本科毕业之后,获得了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学位。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他常常一天都泡在图书馆,不知疲倦。书读得多了,郦波也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独到的对万事万物的理解。

积年累月的阅读让郦波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种"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和书卷气。不仅如此,读书还熏陶了他的心智,沉淀了深沉,陶冶了情操。

这无用之大用的书籍让郦波在无形之中散发出君子顶天立地的宏伟气概。

"镁光灯"下属于他的课堂

作为一个学者,郦波本应该在高校好好做学问,怎么会接受媒体的邀请呢?起初,他是拒绝的,直到《百家讲坛》节目组对他说:"你这么喜欢上课,这里就是一个课堂。"郦波听了之后,他觉得,通过网络媒介可以促进大众教育,于是他就欣然接受了。

在聚光灯下的郦波,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他真的只是把这当成一个课堂,认真地准备每一次录制。

郦波的教学寓教于物,润物细无声。郦波让很多人爱上了古典文学,因此他吸引了一大波粉丝。

由于现在大白话的普及,导致人们对古典文学的学习比较排斥。不仅因为古文文辞艰涩,还枯燥乏味。而作为古典文学的学者,郦波一直在想怎么通俗易懂有趣地普及古典文化。

他一直把自己定义为中国文化的摆渡人。郦波说:"我不会把他当做一个行政职务,而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岗位。"

在《百家讲坛》中,你可以看到一个儒雅君子讲历史的风姿。他幽默风趣,和观众在唠家常中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本质。

除了《百家讲坛》,郦波还录制了《万家灯火》和《二十四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他在讲到"天青色等烟雨"时,郦波又向世人展示了他博学的一面。

我们只知道周杰伦的一句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为什么是天青色等烟雨呢?

郦波解释道:"以前烧瓷的时候,天青色的釉很难得。需要温度湿度都刚刚好,也就是下雨天的时候最合适。所以,天一下雨就开始烧瓷。"他又说到爱情,你总会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众里寻她千百度,她在火树银花,人头攒动处。

郦波在另一档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上更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多次被观众称为诗词“男神”。

在节目上,郦波不止给选手们答疑解惑,他还给观众介绍他的偶像苏东坡。

说起苏东坡,郦波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众所周知,苏东坡仕途不顺,被一贬再贬。面对人生不如意,苏东坡选择写诗赏景喝酒。我们都认为苏东坡已经释怀了,心境淡泊不再恋俗世。

郦波却认为苏东坡并未完全释怀。他说功成身退才是一个有志之士的最好归宿。也就是说,在建功立业之后只有自己主动放弃功名利禄,才不留遗憾。郦波认为苏东坡在被贬之后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和自己和解。

郦波总结道:"要善于和自己和解,和他人和解,同命运和解。"事实上,郦波也确实是这样做的。2014年,郦波在一次体检中检查出身体有问题。面对家人的忧心忡忡,他似乎就淡然了许多。郦波读曾国藩、王阳明、苏东坡等国学大师的人生起伏,自己也受到熏陶。

郦波说:生命的长度不重要,宽度、厚度、温度才是最重要的。活跃在屏幕前的郦波博闻强识、颇具儒雅的学者气质。

谦谦君子静水深沉

郦波是属于静水流深的那种人。不张不显,不卑不亢。

面对在网上的走红和一大波粉丝的赞美,郦波谦虚地表示谢谢大家的喜爱。他也希望大家能将这种喜爱分一点给古典文化。郦波时刻记得自己是一名教育者,自己的初心是要将教育大众化、平民化。他多次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

郦波在教育上很有方法,他的教育理念跳脱古板。郦波认为让学生们亲自去自然里体验,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否则一切都是虚构苍白的。

郦波在回答学生尖锐的问题"今天这个时代,读诗词有什么用呢?"郦波没有告诉他,读诗有什么作用。相反郦波直接地告诉学生,读诗没什么用,几乎什么用都没有。

如果告诉学生读诗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在读诗时更功利。郦波认为这样就违背了读诗词的初衷。带着功利的心态去读诗,不如不读。

读诗本来是一件陶冶情操的事情,那么功利干什么呢?郦波认为"实在功莫大焉,善莫大焉。"这种无用之大用在浮躁的当今时代里实属珍贵的。

郦波在生命观上也是看得很通透。

即使在他生病的那段时间里,他想的还是整个人类的教育发展。生命长短终有时,不可强求,只要每一天都能有质量地度过。郦波还自取号"沧溟先生"。沧溟意为大海、苍天,高远而幽深的天空。他大概是想用来勉励自己学习要永无止境吧!郦波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永远保持好奇,永远保持谦逊,永远保持求知。

他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人们常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可巧不巧,郦波的面相就有一种古代读书人的儒雅气质,更可贵的是他还有一个有趣的闪着光的灵魂。

作为学者,郦波钻研国学十年如一日;作为"教书匠",三尺讲台就是他的舞台;作为教育者,他高屋建瓴地提出要发展大众教育。郦波真正地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