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风影响,兰亭终身成就奖作品展中,孙伯翔书法有造作成分

来源:赵俊峰评谈 2022-04-22 11:35:34

原标题:时风影响,兰亭终身成就奖作品展中,孙伯翔书法有造作成分

中国美术馆不断推出重磅展览,让喜爱艺术的民众大饱眼福。最近又推出了“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艺术家作品展”,其中就有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的作品,老人家的作品一直坚持传统,没有被创新书法牵着鼻子走,避免了沦为丑书。不过,孙先生虽然在继承传统上下了大功夫,终究还是急了些,没有真正做到功到自然成,为了达到碑帖融合的理想,包括展出的这幅作品在内,都有造作、刻意的成份。

孙伯翔先生

孙先生这次展出的还是一副魏碑作品,正文内容是“魏碑方雄,龙门天成”,题款是:“魏碑书体是夷变夏、复归夏之结晶,中华民族之瑰宝,孙伯翔”。整幅字端庄潇洒、沉着痛快、法度严谨,唯一的瑕疵是龙字的一点儿距离主体太远了,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写得分家了。不过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幅上乘之作,层次远超那些创新书法和丑书。

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

孙先生书法有优点,当然如果从传统书法角度深入分析,还是有些许遗憾。他机械地把帖派行书的写法嫁接到魏碑中,明显能看出,这幅作品中的字既有魏碑的点画独立、沉实,又有帖派行书点画的连绵、流动。很显然,这是孙先生在贯彻自己一贯的“碑帖融合”主张,不过这种形式的嫁接、拼凑,显得造作、生硬,与创新书法受西洋美术影响、只在形式上做文庄,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可见像孙先生这样有独立书法观念的大家,也难免被时风裹挟。

孙伯翔早年作品

孙先生一直坚持传统,但当下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个人很难独善其身,尤其作为体制内为数不多的传统书法家,孙先生个人的力量很难逃脱时风的影响。从沈鹏主持中书协工作开始,书法就一直在推行西洋美术推崇的“创新、个性”,经过长期的制度建设,当代书坛的评价标准已经西洋美术化,不重视线质、神韵,在形式上不断变换花样,与传统书法背道而驰。在这种形势下,完全坚持传统的书法家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不是被边缘化就是沦落民间。孙先生为了迎合创新,人为嫁接、拼凑也是被环境所逼。

孙伯翔早年作品

对传统书法来说,不讲创新而讲出新,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出新是一切生命体的特征,是一个功到自然成的过程。在古人眼里,书法就是生命体,清代书论家包世臣在《安吴论书》中就说:“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躁,草木亦然,柔润则肥瘦皆圆,硬躁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古人把书法看作有生命的人或物,生物有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创而新,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也就是出新,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像王羲之、颜真卿都是时刻在变,这种变化绝非创新这种小儿科所能比。

包世臣语

再看西洋美术的创新,实际上是死物的形式更迭,由一个死模式进入另一个死模式。创出一种新字体,必然进入一个固定的形式中,为了创新只能再改变,又进入下一个固定的形式中。如此循环,一旦年老体衰精力不够也就创不了了,根本就做不到人书俱老。这种方式开始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快就腻烦了。唯一的好处是见效快,恰好迎合了当今人们急功近利的普遍心态。

孙伯翔早年作品

那些大谈创新的丑书家,正是因为急于获取名利而投机取巧,移植西洋美术思想改造书法、拼凑形式,结果导致丑书、吼书、乱书各路妖魔鬼怪纷纷登场。孙伯翔先生尽管总体上坚持传统,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洋美术思想的影响,脱离功夫、追求形式,机械地将魏碑和帖派行书嫁接,其实碑帖融合的方向没有错,错就错在真正的碑帖融合,不是形式上的嫁接、拼凑,而是精神气质的合二为一。

下一篇文章,将详细阐述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碑帖融合。

你觉得孙伯翔碑帖融合的方向对吗?欢迎留言讨论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阐明丑书根源,抨击书画乱象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