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能够流传至今,这个皇帝功不可没,竟然为一戏子争风吃醋

来源:星界历史说 2022-03-02 09:59:23

原标题:京剧能够流传至今,这个皇帝功不可没,竟然为一戏子争风吃醋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则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

慈禧太后是上世纪头号京剧爱好者,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不过,慈禧的戏瘾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受到了咸丰皇帝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咸丰对戏曲的痴迷程度比之慈禧犹有过之。

清朝前中期,皇宫向来看不起民俗唱腔。康熙与嘉庆这两名皇帝,也曾先后颁布过限制俗腔的圣旨。康熙皇推崇的唱腔,是昆山腔与弋阳腔。以这两种唱腔作为蓝本,康熙对宫廷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乾隆强调:弋阳腔是当时唯一保留北方曲艺特色的唱腔。比之现代,当时的弋阳腔就相当于濒危剧种,在民间的关注度非常低。

康熙圣旨中如是说道:“近来弋阳亦被外边俗曲乱道,所存十中无一二矣。”那么,这句话里的“外边俗曲”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在当时颇受欢迎的京腔。一般来说,一种文化来到陌生的地域以后,总会受到当地民俗、语音的影响,走上通俗化的道路。当时的弋阳腔就是如此,这种唱腔在进入京城后受到北京语音的影响,脱胎换骨。

“独大内因旧教习,口传心授,故未失真。”在当时,原汁原味的弋阳腔,仅存在于皇宫之中。在戏剧这个问题上,康熙是非常保守的,他拒绝让传统戏剧“与时俱进”,所以下旨命令宫廷的艺人“尔等益加温习,朝夕诵读,细察平上去入,因字而得腔,因腔而得理”,禁止他们沾染外界的“毛病”。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皇宫的戏班子都严格贯彻落实这一规定。

乾隆、嘉庆时期,皇宫中将梆子、皮黄这一类艺术形式统称为“侉戏”。嘉庆皇帝不止一次地要求,禁止宫廷艺人学习外面的侉戏。到了后来,为了遏制腐败的苗头,嘉庆皇帝开始大幅度裁撤宫中的“外学”,也就是那些来自民间的艺人。嘉庆年间,七百多名“外学”艺人被裁减到三百多人。在嘉庆皇帝五十岁大寿那一年,嘉庆又废止了宗室的传统“万寿盛典”。

道光登基之后,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进一步裁撤了其余外学,仅留下一些内学,并颁布了“永不向苏州要人”的诏书。不过,咸丰上台以后,上述几位皇帝的禁令便成了一纸空文。

咸丰是个戏曲发烧友,所以在他登基以后皇宫又恢复了对外征召戏班的旧俗。在英法联军进攻京城的两个月前,咸丰还将春台、三庆、四喜这些著名戏班的演出看了个全,而身为贵妃的慈禧也是在此期间领略到戏剧的魅力。直到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城,咸丰仓皇逃往避暑山庄,专门为皇室服务的民间戏班停办了二十多年。

直至慈安太后殡天,深爱戏曲的慈禧这才继承亡夫的遗志,开始从民间挑选那些水平较高的戏班子,自此,京戏走红紫禁城。

在咸丰帝面临国难当头之际,还传出许多关于纵情声色的香艳绯闻。在这些故事里,数“君臣争宠雏伶”最广为人知。

当时,有个表演旦角的伶人叫朱莲芬,此人是后来名列“同光十三绝”的名角。在他刚刚成名时,仅有十五岁,所以被戏迷们叫做“雏伶”。这名艺人最擅长的就是昆曲,他不但拥有一副与生俱来的好嗓子,还有人间绝色。咸丰见到这位伶人后,对其青眼有加,时常传召。

然而,咸丰经常传召朱莲芬,竟招惹到一位御史大人。

相传,这名吃醋的御史姓陆,也有人说此人正是常熟的陆懋宗。这位陆御史倾慕于朱莲芬,亦是朱莲芬最大的戏迷之一。因为皇帝经常传召朱莲芬,所以陆御史很难见到仰慕的伶人。于是乎,这位御史大人便假公济私,用他言官的权力劝谏咸丰。

在陆御史写奏章时,洋洋洒洒写了几千个字,不断引据经典,劝说咸丰不可沉迷声色云云。殊不知,咸丰早已对陆御史倾慕朱莲芬有所耳闻,打趣道:“陆御史这是吃醋了。”非但如此,咸丰还在奏章上批阅道:“如狗啃骨头,被人夺取,岂不恨哉?钦此。”

参考资料:

【《中国京剧的发展》、《清史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