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问之:我们是不是读了一个假的林黛玉——陷阱艺术与文本讹误
原标题:石问之:我们是不是读了一个假的林黛玉——陷阱艺术与文本讹误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女主角,有众多铁粉,但同时也有很多读者不太喜欢她。不仅一般读者中会有不喜欢她的,就是红学大家如胡适、周汝昌等也不太喜欢她。
戴敦邦绘林黛玉
据说胡适曾参与过《晨报》的一次关于红楼人物的民意测验,列林黛玉为最不喜欢之人,原因是他认为林黛玉刻薄小气。
周汝昌先生曾在《百家讲坛》上讲林黛玉的时候,以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的故事情节为例,说道:“你们大家都喜欢林黛玉,我就不喜欢。你说说这样的话(指林黛玉对周瑞家的说的“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人家周瑞家的听了作何感想?人家就是顺路一个个的送,人家也没有谁先谁后还有个路线,人家谁也没有挑完了才剩下这个给你。林黛玉的性格,一笔出来,以后都是这个味。”
节目中还插播了87版电视剧相关剧情,其中林黛玉将周瑞家的送的花当着周瑞家的面扔了的这一戏份,是导演脱离《红楼梦》文本的自我发挥。这种没吃透《红楼梦》艺术的随意改造的戏份,破坏了《红楼梦》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歪曲了林黛玉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人本无完人,这正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突破了过往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过于脸谱化的毛病。喜欢或者不喜欢林黛玉,也都很正常。
刘旦宅绘林黛玉
但这种喜欢或者不喜欢应该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对《红楼梦》的艺术设计有全面准确的理解,不要掉进作者精心设计的艺术陷阱之中;二是正确的文本,不要被一些讹误的文本带跑偏了。
不幸的是,这两种情况却常常发生在林黛玉身上。所以,我们自以为不喜欢的林黛玉很可能是假的林黛玉。下面本文也以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为例,来看看陷阱艺术和文本讹误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影响。
一、陷阱艺术对林黛玉形象的影响
在第五回一开始,作者就半真半假地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预设了人物形象:林黛玉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而薛宝钗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并以此来演绎故事。
但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以及我们对《红楼梦》理解的越来越透彻,则逐渐能感觉到作者如此设定的人物形象,其实并不是作者真正想要呈现的人物形象,它只是作者叙述故事的一种艺术手法,本文姑且称之为陷阱艺术:
剪纸林黛玉
即先设定一个人物的形象,然后精心布置一些情节让读者误以为其确实就是这么一个形象,而等到真正揭晓答案的时候,读者才会发现原来这并不是真的,从而达到一种出乎意外的艺术效果。
大家如果读过金庸的《笑傲江湖》,一定会对里面的君子剑岳不群印象深刻。岳不群的人物形象设计就是典型的艺术陷阱。此外,一般的悬疑片也大多是采用这类艺术陷阱。
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女主身上,作者都布置有艺术陷阱:林黛玉整个人物形象是先抑后扬、低开高走;而薛宝钗有点相反,先扬后抑,高开低走。认识这一点,对整体理解《红楼梦》很重要。
当然,本人也不赞成把薛宝钗解读为大反派,从清朝的评点派开始,一直有极力贬钗的声音,对此,本人并不赞同。作者总的立场对二位都是赞美和同情的,只是说薛宝钗没有表面上说的那么好,林黛玉也没写表面写的那么糟。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剧照
林黛玉所怼之人,皆有可怼之处;林黛玉所担心之事,最后都成真。如果我们真的认为林黛玉像个刺猬一样,浑身是刺,难以相处,就刚好掉进作者设计的艺术陷阱里面了。而第七回或许正是作者精心布局的一个陷阱。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和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作者是作为一个小单元整体谋篇布局的,艺术水准极高,隐藏的信息量极大,很多人物故事尚未开始但结局已在其中了。而周瑞家的正是这两回中最关键的人物之一,她不仅仅扮演一个串场人的角色,事实上同样也正是戏中人。《红楼梦》着眼于为古代中国各色人等立像,周瑞家的作为王夫人的陪房、高等级的下人,在书中自有其画像,在社会中也自有其对应的原型。
在第六回,周瑞家的成功地帮助刘姥姥完成了任务,尽管其帮助刘姥姥有两个动机:一个是感恩狗儿曾对自己家庭的帮忙,一个是“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但总体看,还算是个热心的人。
戴敦邦绘《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在第七回中,她送宫花的时候,确实也是按照方便原则顺路送的,没有故意把林黛玉放在最后的意思。所以,就事论事,林黛玉确实冤枉了她。但这恰恰是《红楼梦》艺术精华之所在。如果我们简单顺着作者的思路走,觉得林黛玉怎么这样啊,我们刚好就掉进作者的陷阱里了。
周瑞家的因刘姥姥而登场,于被林黛玉怼后而退场。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仅仅根据其与刘姥姥的交往过程来看,我们会觉得这人还相当不错。但这并不是作者要表达的全部,周瑞家的真实形象在第71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之后逐渐暴露出来,周瑞家的是一个十足的嫌隙人、势利人,更是一个喜欢挟私报复的人,也就是贾宝玉心目中的“死鱼眼睛”。
林黛玉怼周瑞家的,一笔多用,明着写林黛玉敏感刻薄,重点却是写周瑞家的势利。用局部的偶尔的认识错误,来委婉表达整体认识的正确性。借“错”表达“对”,这是一种仅有文学可以使用的独特艺术手法。
陆小曼绘林黛玉
此时,林黛玉在贾府居住已经有几年了,她对周瑞家的早就应该有了超越送宫花这件事情本身的一个更全貌的认识。在周瑞家的即将暂时退场之时,作者借着林黛玉的误会,先给其作个预评判,为后文作个伏笔。
这种文笔,正是《红楼梦》最出彩之处。而不幸的是,这样的艺术并不容易被准确理解。即便是胡适和周汝昌这样的大家,也同样可能有发生误读的情况。
此外,林黛玉的这一怼,极有可能也影响了其后来的爱情结局。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身边人,是能够跟王夫人说上话并影响王夫人作决策的人,在第六回中已经充分展示了她的这种能力。
这种能力展示地越强大,林黛玉的命运就越不妙。作为对比,在第七回中,当薛宝钗见到周瑞家的时候是“满面堆笑”的让座,而林黛玉竟然冰冷冷地去怼她,让她下不来台。所以,故事还没开始也许就注定了结局。这可能是作者设计这个情节的另一层用意吧。
林黛玉敢于当面怼周瑞家的,说明了她的真实,她的勇敢。至于这次对周瑞家的的误解,与其说是因为林黛玉的敏感,不如说是因为周瑞家的自己人设的破产。
钱松喦绘潇湘馆
二、文本讹误对林黛玉形象的影响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极其伟大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没必要遮掩,不管是哪个版本的《红楼梦》文本,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瑕疵。如果我们对《红楼梦》文本没有足够的研究,则非常容易被带偏了。
下面就同样以第七回送宫花为例加以说明,一起来看看:
说着,便到黛玉房中去了。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玩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2008年第三版,第108页)
说着,便到黛玉房中去了。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玩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2008年第三版,第108页)
罗寒蕾绘林黛玉
前面引文中,“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句话,不是曹雪芹的原话。除了甲戌本外,其余各版本皆与前引文中的人文社本基本相同。
但在甲戌本中,这句话是这样的:“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吧。’”
两者的显著区别是林黛玉多说了一句 “替我道谢吧”的话。这句话非常重要,首先,它体现的是一个基本的礼数,收了别人的礼物需要专门道谢。如果缺了这一句,说明林黛玉连基本的礼数都失了。至于87版电视剧中,林黛玉当着周瑞家的面扔花,则完全是胡乱编排,对林黛玉的形象损害极大。
其次,林黛玉说了“替我道谢吧”之后,周瑞家的的反应是“一声儿不言语”。这是周瑞家的失礼了,说明周瑞家的可能很不高兴,而且将来有伺机报复的可能。如果没了“替我道谢吧”这句,则情况完全发生逆转:成了只有林黛玉发飙,而周瑞家的却默不作声。林黛玉成了糟糕的形象,而周瑞家的则成了一个无辜好人的形象。所以,这句话一定不能少。
徐照海绘林黛玉家
以上是以第七回中送宫花的内容为例,从陷阱艺术和文本讹误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其对林黛玉形象的影响。远不止第七回一例,类似的情形还有多处,如在第八回林黛玉怼宝玉奶妈李嬷嬷的情节中,同样的事情又再次发生。
如果把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排除掉,我们依然不喜欢林黛玉,那就是真的不投缘,不必强求。我想作者也无意要塑造一个完美的林黛玉吧,人本无完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