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书法,由丰美风格逐渐转变为提按顿挫,加强了字体行笔态势
原标题:唐朝中期书法,由丰美风格逐渐转变为提按顿挫,加强了字体行笔态势
前言
初唐以来,唐太宗尊崇王羲之书法。提出书法要讲究风骨神采之美,举国上下皆效仿其书法。褚遂良的书体就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笔法特点,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自立门户,成为备受尊崇的褚体。
盛唐好肥美,仕女画及书法领域皆是如此,盛唐时期的书法字体,呈现出一种丰美的风格
随着唐朝国力的不断强大,唐人的独有的时代自信心显露无遗,褚体适应了时代审美的发展。盛唐好肥美,从第二章所述的仕女画中就可以看出盛唐审美风尚,书法领域亦是如此。比如,唐玄宗的书法被评为风貌英特,字体丰肥。
当时的一些书家便趋之若鹜,因而盛唐时期的书法字体,就明显不同于初唐时期的书法了。盛唐时期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转变,主要缘由还在于盛唐时期的书家,已经将王羲之和王献之所创造的的内擫笔法,转变为外拓的笔法,并将隶书的方笔转变为篆书的圆笔。
如此一来,书法风格就转变了,呈现出一种丰美的风格。比如,当时著名草书大家张旭的《古诗四帖》中,广泛运用的肥笔重墨和外拓的笔法,就是鲜明的例证。
然而,物极必反,当一种新的笔法取代旧的笔法时,会被广泛采用,导致出现一些弊病。这些弊病如若不除,就会阻碍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
新的笔法出现一些弊病,张怀瓘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书家之一,褚遂良书法字体棱角十分突出
比如,当浓墨重笔的笔法与外拓的笔法广泛采用之后,书法字体会由原来的清瘦筋骨转为墨猪无骨状态,当这种书法弊病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之时,就有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书法名士,站出来指出了当时书风支体肥腯的弊病,张怀瓘就是这批书法名士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书家之一。
张怀瓘在其著作中就痛下针砭,提出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骀,在人为肉疾,在书为墨猪,并道出他的审美观念,以骏马为例来比喻书法,筋骨多而脂肉少为良马,筋骨少而脂肉多的则为劣马。如此痛彻尖锐的批评,可以想象出当时书法肢体肥腯的严重性。
张怀瓘认为当时的书风之弊,还存在棱角且形的弊病。缘由就在于初唐书家褚遂良书体的显著特点,就是筋骨外漏的非常明显。唐初太宗独崇王羲之书法,崇尚风骨神采的秀美书风。
而褚遂良书法,就是习得王羲之笔法后自立褚派。其书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增多使用提按笔法,将字体的细密精巧处呈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笔法特点加强了字体的行笔态势,将字体的笔画连带之走向表现的更加清楚。
从而使得字体的棱角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但是王羲之的字体棱角特点并没有十分鲜明,仍然是以圆转温润为主,其用笔提按的力度和调锋的力度,也没有褚遂良用笔力度之大。
唐代褚遂良时期,使用提按顿挫的笔法,被后人学习,被薛曜发扬的更加深远
虽然在王羲之时期,篆隶古法已经逐渐被点画使转笔法代替,提按顿挫的笔法也已经开始多加使用。字体点画开始朝向棱角分明,与细致严整的方向发展,但是,当时书风仍然是圆转温润之笔意盛于细致严整、井然有序的笔意。
只有到唐代褚遂良时期,在笔画的首尾部以及转折处,使用提按顿挫的笔法才被发展到极致。提按顿挫之笔法被后世书家沿袭多用,最终致使唐代书风因棱角且形用之过度,而呈现媚俗之审美风尚。而学习褚遂良书法终成一家的薛稷、薛曜,更是将提按顿挫的笔法学至精深。
薛曜书学源于褚遂良,崇尚丰腴绮丽之书风。提按顿挫的运笔之法被他运用的极为熟稔。虽然其书名不如褚遂良的影响深远,但是也是当时名震朝野的书家,他的运笔之法必然被广大文人学子学习深研。因而,提按顿挫的笔法就被发扬的更加深远了。
唐初四大书家欧虞禇薛的楷书,共同特点就是点画平直,棱角分明,结体谨严,大小匀称,力求精巧细致,这是初唐书法重视法则的鲜明例证,也被后来的唐人加以沿用。
唐书尚法,,比前人更加定型化和精巧化,褚遂良提按笔法经由楷书发扬光大,形成唐书尚法之审美取向
之所以说唐书尚法,在于唐代书法规定的法则和范式,比前人更加定型化和精巧化。如用笔方面,自秦汉以来,篆书和隶书的笔法均以使转为主,线条圆转通润;到了魏晋六朝时期,笔法才逐渐增多了提按的用笔技法,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就是例证。
而到了唐代,褚遂良将提按笔法特点注入其楷书笔法中,提按经由楷书发扬光大,形成唐书尚法之审美取向。在结体方面,唐代楷书都是力求大小匀称,结构谨严,端正平稳,规整有序。
魏晋时期王羲之在其书论中,有对书法结字形体加以描述,他认为书法结体
需要灵动多变,才能彰显生机与活力,不可有同一范式,形体须偃仰欹侧多变,不可平直方整,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需要每个字都灵动有趣,切勿雷同。
魏晋时期的书法为每个字都穷极神态,唐代书法具有程式化和规范化,但丧失了书法艺术的生机与活力
事实的确如此,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成就极高,就是因为每个字都穷极神态,真正的抒发了书家的真性情,而不是在具有强制性的书法法则下规范书写。
而唐代由于书学取士的科举制度的需要,要求文人士大夫去学习,具有程式化和规范化的书法结体形式,因为这种规范式的法则,有利于唐人学习和掌握,但是过于理性严谨和整齐划一,就丧失了书法艺术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与文化的繁荣,初唐以来尚法的审美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大唐盛世的审美需求了,必然与大唐盛世所追求的豁达雄壮、天真烂漫的审美观念产生冲突。
因此早在开元盛世之前,孙过庭就在《书谱》中提出,书法技艺应与书家情感的挥洒,紧密连接起来看待书法艺术。用毛笔随意书写,就能够穷尽字形结体的千变万化,并洋溢出书家的万千种情感,二者融为一体,毫无束缚,心手相应,于千变万化之中融为一体,这才能够真正达到书法艺术之巅。
这种书法的抒情性与法则性合二为一的诠释,显然与褚遂良时期,书写楷书的精密细巧的严谨态度发生了冲突。褚书的提按调锋的运笔之法,需要精密严谨和细心雕琢。这样的书法创作态度,就非常明显的、与主张宣泄书家情感的创作态度背道而驰。
总结
由此可见,在盛唐初期已经显露出对细致工巧、过度尚法书风的不满。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风尚也在悄然转变。唐书风格开始由,初唐时的尚法书风转变为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任情适意、张扬个性的书风。
张怀瓘也在《评书药石论》中道出,书法艺术抒情性的重要性,强调心手相应,并提出书法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在于给人以震撼心灵的审美体验,通过感悟自然万物而随情书写。并不是一味的遵循既定的书法法则,严格按照前人所留下的书法法则去练习书写。
而应该是在熟练掌握书法定势的规则下,回归自然,圆转会通,体察万物,方能将宇宙万物的自然之理融汇于书法线条之中。至此说明,唐代书法的审美风尚,已经伴随着盛唐时代的来临悄然转变了。
参考内容来源:《唐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