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播资讯】陈建国的编年史

来源:今晚报 2023-01-01 06:45:32


(资料图)

石钟山最近发表于《北京文学》的中篇小说《陈建国的编年史》,通过展现时代洪流下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映射出中国巨大的社会变迁。作家笔触包罗万象,写尽万家灯火时,人间烟火气。今起予以编选连载,以飨读者。 ——编者

一、从1975年说起

1975年春天,陈建国结束了六年的插队生活,回到了城里。这一年他24岁。

插队是当时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陈建国高中毕业时,正是下乡运动的高潮,当时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都去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陈建国生于10月,他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他上初中后,最大的梦想是能成为一名军人,当然只是他的梦想而已。他出身不好,知道自己的政审无论如何也通不过。他的出身问题不是出现在父母一方,而是出在他叔叔身上。

他的二叔,就是他父亲的弟弟,当过半年的国民党兵。在他们这座城市解放前,他的二叔被国民党拉去当了差,半年后,这座城市就解放了,同时被解放的还有他的二叔。二叔离开国民党部队,又重新回到了人民中间。当了半年国民党兵的二叔,留下了一身土黄色的国民党军装,还有几个二叔在当兵期间的笑话。比如,每次开饭,都要围着饭菜的盆去抢饭,有一次他没抢到饭,却在菜盆里抢到了一顶帽子。第一次解放军攻城,他们听到解放军的枪响,就把脑袋扎到工事的土里,屁股留在外面,直到解放军大喊缴枪不杀冲过来,他们的头还在土里扎着……当年二叔把半年当兵的经历一遍遍地讲给人听,听的人都当成笑话。就是二叔这个小插曲,影响了陈建国的插队回城之路。

凡是插过队的人都知道,农村的生活和城里的工作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离家舍业的,从城里到农村当农民,过集体生活,大多时候都吃不饱饭。因此,大部分知青下乡后,便想方设法调回城里,有的两三年,多则四五年,轮人头也该轮到陈建国回城了。回城的知青都有政策,好坏都能分到一份工作。在陈建国所在的知青点,唯有陈建国一头在那里扎了六年。

在知青点,他送走了一批,又迎来了一茬,再往下数,都是一帮小孩了,只有他这一个胡子拉碴的老知青还在坚守着。就连大队老书记,见了他都唉声叹气。在这之前,大队每年都推荐他回城,每次问题都出现在城里招工的工厂,一见他的身份,便没了下文。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