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之子李叔同

来源:今晚报 2022-05-17 10:46:09

三十四、大刘家胡同的王氏兄弟

当年,李叔同家几乎和所有的津门大户都有关系。严范孙家、焦佑瀛家、刘幼樵家、鼓楼东姚家等名门大户、文化家族,与李叔同家多是世交,有的还是亲上套亲。而李叔同本人几乎与天津的大部分名家均有往还。

初居天津城东门里仓门口后迁至大刘家胡同的王氏,为清代科第联翩之家,且多以学识、书法著称。王襄兄弟便是王家的后人。

王襄兄弟三人,王襄居长,王赞居次,王钊居幼。三人皆善书,多有文才。

王襄是著名文字学家、甲骨学家,其书法以篆、隶名世,尤善篆书及甲骨文。王赞早年毕业于中华大学法律别科,就职于银行业。王钊好古精鉴赏,为印坛高手,首以甲骨文入印,篆刻独领风骚。李叔同与王襄兄弟早有交往。

王襄,字纶阁,号簠室,1897年补天津县学生员。1906年考入京师高等实业学堂矿科,曾去汉阳煤矿实习,毕业奖举人,授知县,分发河南录用。1911年赴开封候补,曾在乃师、河南巡警道王仁安的警务公所帮办文牍。1914年起,任盐务稽核所文牍科员,随工作调动,先后转迁闽、川、浙、鄂及长芦各处二十余年。六十四岁时,王襄退辞归里,曾任淑修小学校校长、崇化学会讲师。

从二十岁起,王襄即酷好考古研究,为我国最早鉴识及收藏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所著《簠室殷契类纂》《簠室殷契文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还著有《流沙坠简勘误记》《秦前文字韵林》《古文源流臆说》《古陶今释》等书。

新中国成立后,王襄被聘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会集》编辑委员会委员。李叔同出家后曾给王襄写过“慈悲”两字,并有佛偈内容的对联相赠。

王钊,初名衡,字燮民,一字雪民。自青年时即从其兄甲骨学家王襄研究金石文字、书法篆刻,肆力临摹。于周秦古玺、两汉印章及契文、金文、古匋、封泥、元人私押,均能融会贯通,规貌取神,孜孜四五十年不倦。凡所治印虽富于变化,皆出于严谨,一笔不苟,致力于章法,于缪篆之法、白文之印,尤能会以精心,又能有所创新。晚年常以铜器铭、贞卜文字体为边款,别具风格。有《王燮民先生印谱》《雪民印谱》《雪老遗作》传世。

李叔同青少年时代与王钊有所往来。1901年2月李叔同从上海回天津探亲,曾寄住在鼓楼东姚家几天,当时一些名流、挚友前去看望叙旧,其中即有王襄和王钊。王钊也曾得到过弘一法师赠予他的书法。

有人说:李叔同“先是在天津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换,再通过日本吸收西方文化,才逐渐成长为近代新文化的执牛耳者”。天津不仅是他的出生地,也是成就他一生事业的基石。天津文化对李叔同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