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津春色数西沽

来源:今晚报 2022-03-29 08:42:38

渊源典故难计数

桃花,属蔷薇科,中国传统园林花木。花单生,且先生于叶。仍是春寒料峭之时,光秃秃的桃枝上就已呈含苞待放之势。《吕氏春秋·仲春季》记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仓庚鸣。”桃花生长于冬末春初,常被视为春日里最早盛放的花色,正如苏轼在《桃花》诗中所言:“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监,惊鱼水溅桥。”因此,说到代表春天的物象,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桃花,正所谓“春华之盛莫如桃”。孟春有,“初春丽日莺欲娇,桃花流水没河桥”;仲春时,“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季春后,“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杜鹃声又是春归”。可见,描绘春总离不开桃花的身影。

由此,桃花成为传统文学中的经典意象。早在先秦《诗经·周南·桃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说法。东晋陶渊明更是通过《桃花源记》为自己构建出内心深处的理想世界,为世人讲述了对美好生活的终极向往。从此,“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就成为文人墨客的心灵家园。难怪王维在《桃源行》中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桃源何处寻”的感叹。天津博物馆藏有一幅明代青绿山水《桃源仙境图》,作者是吴门四家之一仇英。画幅中,远处峰峦起伏,白云缥缈,楼阁于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奇松虬曲,古藤盘绕,红桃掩映,景致幽雅。一切宛若幻境,正是梦中武陵源。

无独有偶,桃花作为文学意象,在历代诗词中可谓难记其数。如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北宋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南宋陆游《泛舟观桃花》:“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这些都成为千古传诵之作,被后世频频引用,经久不衰。直至近代,桃花仍常见诗中。1928年4月14日《北洋画报》刊出《在西沽桃花树下去年旧游处》诗一首:“武陵往事近何如,依旧香尘走钿车。仅此略同崔护感,偶尔小别又年余。”足见桃花典故的持久生命力。

沽上桃花美名传

充满诗情画意的桃花,自然成为古人命名的首选。许多以“桃花”为名之地渐次出现。明代江南文人唐寅在《桃花庵歌》中唱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字里行间流露着这位风流才子的桃花情结。在苏州,“桃花坞”的地名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木版年画产地。

在清代的津沽,也有类似的地名出现,如“桃花口”“桃花寺”“桃花渡”。水西庄名士查莲坡就曾到访此地,留有《桃花口诗》一首:“柳色半黄草半露,行人正到桃花渡。桃花渡口水漫漫,桃花渡外春犹寒。春风吹皱桃花水,水禽两两因风起。莫谓桃花犹未开,枝头包满春光来。”查慎行更是为赏花而来,在《桃花寺》中吟道:“已过桃花口,再问桃花寺。独客叩门来,老僧方坐睡。欲知春浅深,但看花开未。”从诗中不难看出,“桃花口”“桃花寺”“桃花渡”等地名均是因桃花盛放而得,并引人驻足观赏。其实不只是本地文人,就连一国之君也目睹过这般盛景。康熙帝下江南,何等美景不曾见过。回程途经沽上,见桃花寺外烂漫之况,一时大悦,遂题《点绛唇》:“再见桃花,津门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似两春报。锦缆仙舟,星夜盼辰晓。情飘渺,艳阳时袅,不是垂杨老。”

编刻于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在“西北一带村庄图说第九”中明确标注出“桃花寺”的位置,还配有文字说明:“桃花寺,河曲巨村也。其连村曰董家新房。对河曰赵家庄,曰丁家庄,曰窑洼,三村相比。堤在窑洼外,而大道出桃花寺前。”可知,桃花寺在城北二十里,即今北辰区的范围内。

及至近代,桃花寺却已荒芜,颓败为邱墟。那桃林也随寺院消失,难觅踪影。只留下诗句“桃花寺外桃花口,杨柳青边杨柳青。七十二沽沽水阔,半飞晴絮半飘萍”供人凭吊。幸而,三津春色未绝,赏桃风尚如故。西沽桃花堤成为津沽父老的踏春胜地。阳春三月,杨柳随风摇荡,桃花迎人欲笑。朝暾相映,倍觉可观。蝶舞蜂飞,宛若天然图画。“自西沽至北洋大学一带,花荫夹道,开遍二里许,津门别无佳风景。”

何径通往桃花堤

在陶潜笔下,世人难寻“桃花源”。武陵人是经一番奇遇而得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西沽位于天津城北。虽不甚遥远,但若前去,亦有多条道路、多种方式可供选择。1936年4月12日《益世报》上刊发的《话西沽》中,就为读者指明了前往之途:“由市中去桃林有三路可走:一由河北黄纬路,过北洋工学院桥可直达,了无野趣;一由北大关下电车,转河北大街而至,则不堪烦嚣;一由金钢桥登舟,溯流而上,行一小时即到,较有诗意。”仔细品读不难发现,该文在委婉地推荐最末一路。

上世纪30年代,从市内去西沽,单以价钱而论,雇船与坐车相差无几。不同的是,乘舟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以致成为多数人的首选。这在当年各大报纸杂志刊登的游记中能得到证明。正因此,每年三四月间,船家的生意较平日好上许多。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生意多了,你争我抢,纠纷随之而来。轻则引发口角,重则拳脚相加。1935年3月19日,田畴与胡奇二人西沽踏春。日暮黄昏,他们坐船而归。因船户招揽生意,彼此嫉妒,矛盾激化,乃至大打出手。其被田畴形容为“西沽归途一幕活剧,船夫互殴各逞威风”。为劝诫大家切勿争强斗狠,而是要和气生财,胡奇以其擅长的木刻版画创作《西沽道上之械斗》一幅,发表在1935年3月22日的《大公报》上。田畴则写成《桃林械斗记》一文,分上、下两篇,刊登在1935年3月22日、23日的《大公报》上。

讲完水路,再言陆路。有鉴于游春市民逐年增多,官方也在不断修筑道路,完善设施。大红桥以北的西沽大道,是市区连接北乡的交通要衢,也是通往桃花堤的必经之路。该路原系土道,坎坷不平。每遇雨水,更泥泞不堪。市工务局为便利交通起见,特于1936年将其铺筑为炉灰路面(见1936年7月16日《大公报》载《西沽大道,工务局修筑工竣》)。1937年初春,工务局又派员进行铺垫,以保证道路平坦,方便赏花民众(见1937年3月13日《大公报》载《桃花将开,津工务局派夫修垫西沽大道》)。

赴西沽之途,水陆两便,各有趣味。《益世报》刊发的一篇诗词描绘得很是到位:“津门七十二名沽,惟有西沽世上无。十里桃花红锦簇,一溪春水碧罗铺。枝头呖呖啼黄鸟,波上悠悠浴白凫。日晚人声喧渡口,归来荷钟几农夫。”(见1926年5月1日《益世报》)

学府桃花“解人意”

西沽桃花,在民国年间驰名京津,笔者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归功于,此地各色碧桃,争奇斗艳,数里长堤,令人流连忘返。从节令上说,清明前后,正值北方踏青之时。久居城市,惯于尘嚣的人们,总希望能到郊外感受春的气息,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从假期上说,当时的各大机关、学校多有春假,这也为出游提供了时间。如果单是三春桃花的自然风光,想来津城不止一处。为何独有西沽游人如织?另外不可忽略的是,北洋大学为其增添了人文底蕴。

北洋大学,这座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就曾坐落于桃花堤畔。花开长堤,多赖学校栽种树苗,悉心养护。每到花红柳绿之时,学校便敞开校门,欢迎各界参观。1928年4月7日《大公报》刊发《北洋大学全部开放》一文,记述了记者的见闻。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打开的不只是校园大门,连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一切设施均面向社会开放。这位《大公报》记者参观了水利实验室、工程材料实验室、制图室、地质实验室、地质标本室、化学物理实验室、选矿实验室、冶金实验室、测量仪器室等多个场所。此外,学生们组织的各类音乐会、武术会、摄影会、集邮社、魔术社,也会举办活动助兴,话剧、化装表演等各种活动轮番上演。这些对于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市民生活、为少年描画未来理想,都大有裨益。《益世报》上的一首小诗道出这一心声:“一曲长堤傍水涯,浓春点缀是桃花。芳菲十里东方软,珍重良时爱岁华。芒鞋未踏陇头云,心迹双清又染尘。林外疏钟三四响,声声如唤少年人。”(见1928年4月12日《益世报》)

每当游人在半途之中,远远望见桃花堤,映入眼帘的还有学府。当知识成为一种力量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旷郊荒野中,这些建筑就显得格外宏伟与壮观。红楼、小桥、引堤、环河,相映成趣,再配上间或响起的笛韵歌声,这不就是津门的世外田园吗?

更为特别者,1927年的华北运动会网球比赛就在北洋大学进行。时间为4月7日至9日。“桃花亦似解人意,笑面相迎”,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观赛游玩。

“花香人影两争妍”

俗话有言:“各花入各眼,各物归各人。”面对西沽桃花,亦是如此。有人就曾感叹:“固然以超然的态度领略春光的人不是没有,但是大多数还是趁热闹。与其说是鉴赏潋滟的花光,毋宁说是瞧瞧士女的春妆。”(见1929年4月15日《大公报》载《西沽之春》)对此,1939年4月1日的《新天花画报》上更是编出一篇《都会女人竹枝词》,有道是:“游春端在艳阳天,沽北桃红又一年。无限春光遮不住,花香人影两争妍。”后附解说:“艳阳春暖,桃林盛开,西沽道上,女人辈亦多往赏之。桃花人面,发影衣香,艳媚娇妍,一时风尚凭空为大堤增春色不少也。”上述还是格调高雅之士,有些人就显得缺少趣味了。如有评论道:“无论怎样,总是看人,不是看花了。所以所谓西沽之胜,不过是桃花引着‘红男绿女’去彼此互看罢了。”(见1927年4月12日《大公报》载《看“看桃花”的》)

当然,游客中也不乏饱学之士。趁观览尽兴之余,略述感怀,诉诸笔端。每年春季,津城各大纸媒上有关西沽桃花的诗词、文章比比皆是,《西沽道上》《西沽寻春》《西沽春色》等等,成为见诸报端频次最多的题目,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

在商家的眼中,对于桃花似乎也能看到商机。如北洋饮料厂,先是在1937年3月23日的《大公报》上刊登广告,“征集西沽照片,备有酬金”,以此活动宣传饮品。又在不久之后,制作“饮水优待券”向社会各界分发,并在西沽桃花堤上设立“临时休息处”,凭优待券可免费获得汽水一瓶。(见1937年4月7日《益世报》载《北洋饮料厂设西沽桃林临时休息处》)只是不知此种宣传方式收效如何。

在西沽桃堤上,设立“招待处”的,还不止北洋饮料厂一家。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大公报》“儿童特刊”设立的“小朋友招待处”。这里的欢迎对象很明确,是“爱读‘儿童特刊’的小朋友”。孩子们在这里彼此认识,交流沟通,相互招待,增进友谊,为童年生活增加了欢乐。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红桥区的大力倡导下,西沽桃花堤在沉寂多年之后,再度焕发了活力。至2021年,以桃花为主题的旅游节已举办了30届。还曾通过网络平台,以“云赏花”的模式,将西沽桃花堤的美景介绍到全国各地,“云赏桃花,共迎盛世”。

图①西沽桃花堤(见1928年4月14日 《北洋画报》)

图②西沽桃花(见1933年4月9日 《大公报》)

图③《津门保甲图说》“西北一带村庄图说第九”中明确标注出“桃花寺”的位置

图④北洋大学钟楼

图⑤仇英《桃源仙境图》(天津博物馆藏)

图⑥桃花掩映下的北洋大学钟楼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