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递!法国有16位作家获得诺奖,作为世界文学大国,法国文学魅力何在?

来源:小话同学话诗词 2022-11-30 19:57:20

北京时间10月6日19时,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82岁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摘得这一奖项。瑞典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因她勇敢且敏锐地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

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已引进安妮·埃尔诺三部自传体小说《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的故事》和《一个女孩的记忆》,预计10月底将面世中译本。其中前两部分别在法国创造了50万、45万册销量。


【资料图】

版权引进方、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化读物编辑中心主任赵伟告诉记者,他愿意用“跨界融合”与“白直述”两个关键词来形容埃尔诺的风格——前者指其融合了文学、哲学、人类学的思考写作维度;后者指语言上的明快、通俗,“她的写作独树一帜,不为难读者,如镜面般折射人心最细致入微的颤动,也如‘手术刀般’精准锐利,呈现生活本色。”

其实,对于安妮·埃尔诺获诺奖一事,读者的惊讶程度似乎要比2021年坦桑尼亚作家阿布拉扎克·古尔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要低很多,因为古尔纳在获诺奖之前,他的作品甚至没有被翻译推介到国内。对中国读者来说,安妮·埃尔诺并不是一个太过陌生的外国作家,其代表作《悠悠岁月》早在2009年就在中国荣获了“最佳外国小说”称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话说回来,安妮·埃尔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她的自传体小说再度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一股法国文学的热潮也随之进入中国读者阅读圈,成为以飨中国读者的一次阅读盛宴。其实,对于法国文学,中国读者并不陌生,至少是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者和他们的作品。

法国文学的成就极为显著,从1901年至今法国共有16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以看出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为法国作家莫迪亚诺,而距离上一次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得此殊荣仅过去了六年,法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作家远超于英美德俄等文化大国。

从以下这一以时间为纵贯线的诺奖刻度尺上的法国作家坐标上,就能一窥法国文学的天花板地位:

1901年诺奖得主苏利·普吕多姆 ,其作品主要有《孤独》和《命运》。而《孤独》获得了首届诺贝尔文学奖;1904年诺奖得主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与其代表作《金岛》。

1915年诺奖得主罗曼·罗兰与其代表作、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约翰·克里斯多夫》;1921年多奖得主阿纳托尔·法朗士与其代表作《波纳尔之罪》《代史》四部曲和《苔依丝》。

1927年诺奖得主亨利·柏格森与其代表作《创造进化论》《直觉意识的研究》《物质与记忆》;1937年诺奖得主马丁·杜·加尔与其代表作《蒂博一家》《让·巴洛瓦》。

1947年诺奖得主安德烈·纪德 与其代表作《田园交响曲》《伪制造者》《人间食粮》、《背德者》;1952年诺奖得主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与其代表作《爱的荒漠》《蛇结》。

1957年诺奖得主阿尔贝·加缪与其代表作《异乡人》《鼠疫》《西西弗神话》;1960年诺奖得主圣琼·佩斯与其代表作《流放》、《阿纳巴斯》。

1964年诺奖得主让·保罗·萨特与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恶心》《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85年诺奖得主克洛德·西蒙与其代表作《作弊的人》《弗兰德公路》。

2000年诺奖得主、法籍华人高行健与其代表作《绝对信号》《野人》《车站》、小说集《灵山》《一个人的圣经》;2008年的诺奖得主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与其代表作《诉讼笔录》《战争》《沙漠》《寻金者》《非洲人》。

2014年的诺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与其代表作《星形广场》《夜巡》《环城大道》《暗店街》;2022年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与其代表作《悠悠岁月》《空衣橱》《位置》《一个女人》《单纯的激情》《耻辱》《事件》《占领》等。

其实,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之前,法国优秀的文学家就灿若群星,并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其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 影响,甚至可以说一部法国文学发展史占了世界文学发展史很大一部分,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而且,众多优秀的法国文学创作者创造出了大量的新文学体裁和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影响甚巨,法国文学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史当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久负盛名,贡献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成就举世瞩目。追根溯源,法国文学是以标志法兰西王国建立的第一份罗曼语文献作为起源标志,即842年的《斯特拉斯堡誓词》作为起源的标志,也就是说,它最初的形态属于中世纪文学。

法国文学经过一千年的发展,至19世纪发展到高峰,形成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贡献了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等世界文学殿堂中的文学巨匠。

一、法国文学的嬗变

从中世纪末开始,法国文学流派层出不穷,如16世纪的七星诗社、17世纪的贵族文学和古典主义、18世纪的写实与启蒙文、19世纪的浪漫主义、20世纪的现代主义等,这些流派又衍生 出其他流派。因此,法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文学流派相互交替、不断更迭的过程。

中世纪法国文学基本上都是韵文,是便于行吟诗人传诵的口头文学。按类型分有宗教文学、英雄史诗、宫廷文学、骑士文学、经院文学、市民文学等;按体裁分则有诗歌、戏剧、编年史和韵文故事。法兰西民族具有热情浪漫的天,加上体系完备的法国骑士制度等社会原因和位于南欧地中海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法国的中世纪文学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就。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如英雄史诗《罗兰之歌》,骑士故事诗中的《亚瑟王故事诗》与《特里斯当和绮瑟》,都市文学中《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传奇》等等。都市抒情诗的代表有吕特博夫和弗朗索瓦·维庸,作为联系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纽带,则有法国最早的两个诗歌流派:修辞学派和里昂派。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登基,标志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集中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意识和教会神权的文艺复兴精神,同时开法国长篇小说之先河。蒙田的《随笔录全集》不仅创造了散文的体裁,而且以他的怀疑主义表现了对人、理和真理的尊重。

“七星诗社”代表人物比埃尔·德·龙沙曾经想以古希腊和罗马作家为榜样,用法语写作民族史诗。以他为首的七星诗社是法国第一个有组织的诗歌流派,由杜贝莱执笔的七星诗社的宣言《捍卫与弘扬法兰西语》,主张从古代和民间的语言吸取养料,为丰富法语、使法语摆脱中世纪的贫乏状态作出了贡献。由于宗教、内战等社会原因,七星诗社作家们的后继者后续乏力,他们对古希腊罗马的作品借鉴陷入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创作瓶颈。

17世纪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的古典主义文学由酝酿、发展而走向全盛。17世纪30年代,法兰西学士院的组织者夏普兰接受了意大利学者研究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的成果,基本上提出了包括三一律在内的古典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但由于绝对王权尚未确立,贵族沙龙文学得以盛行,代表作是奥诺莱·杜尔菲的田园体小说《阿丝特莱》。

文艺理论家布瓦洛适应绝对王权的需要,1674年发表《诗艺》总结了夏普兰已提出过的文艺理论,成为古典主义的美学法典。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和拉封丹等。

17世纪的最后10多年,是法国文学古典主义的衰落时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极而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比较突出的文学作品有: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表面上是道德说教,实质上是社会批评;费讷隆的小说《忒勒马科斯历险记》,用希腊神话为题材,批评路易十四的朝政。这种对现实不满和批评的倾向,预示着18世纪启蒙运动即将来临。

以童话作家贝洛为首的反对古典主义厚古薄今的言论,引起当时几个古典主义名作家的激烈反击,形成文学史上有名的“古今之争”,表明当时年轻一代作家的进步倾向,和古典主义保守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法国文学史称18世纪为“光明世纪”,意思就是启蒙运动的世纪。“启蒙运动”一词见于某些欧洲语言,然而不见于法语。法国的文献典籍中一贯用“光明世纪”,而不用“启蒙运动”。法语中“光明”一词亦可训为“智慧”“知识”,而此处所谓“光明”是指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国的“光明世纪”与英国的“启蒙运动”,意义是相同的;启蒙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前哨战。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可是这场斗争的思想准备早在18世纪初期就已经开始。1721年出现的《波斯人信札》,是启蒙运动文学的先声,它的作者孟德斯鸠的启蒙运动思想更系统、更集中地表达在他的专著《论法的精神》中。

启蒙运动的文学家多数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作品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辅助手段,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狄德罗、伏尔泰等人的小说都是“哲理小说”,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见称,而且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别具一格。卢梭的《爱弥儿》被称为教育小说,也是广义的哲理小说。

18世纪虽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纪的悲剧,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学史家称为“假古典主义”,缺乏独创。伏尔泰本人也写过一些传统形式的悲剧,在他全部作品中不占重要地位。

代表18世纪法国文学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启蒙思潮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侄儿》《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伏尔泰的《哲理小说集》,及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为主要题材并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某些小说和戏剧作品,如勒萨日的小说《跛足魔鬼》《吉尔·布拉斯》和剧本《杜卡莱先生》,狄德罗的剧本《私生子》也属于这一类。

18世纪引起广泛注意的剧本是博马舍的三部曲的前两部《塞维勒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姻》。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亲》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受读者欢迎的还有纪尧姆·普雷沃(文学史上统称“普雷沃神甫”)的小说《曼侬·莱斯戈》,这部描写爱情的小说,也是法国18世纪的一部名著。

启蒙运动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文学创作的主导思想,在于揭露和讽刺世俗人情,针砭时弊。他们的文笔简练明晰,深入浅出,饶有风趣。卢梭的艺术特点在于着重抒写个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爱洛绮丝》和《忏悔录》,都是一代名著,这些作品被认为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兆。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是知识宝库,也是宣传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百科全书派宣传唯物主义和重观察、重实验的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王权和教会神权等一切权威与偶像;提倡自由思想与民主精神;重视发展工业生产。文学家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都曾经为百科全书撰写条目。

由于1789年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学作品的读者大大增加。文学已经不只是王室贵胄、豪门巨富等少数人玩赏的奢侈品,而成为愈来愈广泛的普通大众的精神食粮,于是作家日益众多,作品也日益丰富。在法国,文学的社会化、普及化,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开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问世,震动了法国文学界,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小说以异域风光作为背景,写一对宗教信仰不同、身份不同的青年的爱情悲剧。早在18世纪末,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发表小说《保尔和薇吉妮》,也是以海外风光为背景,描写一对少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曾经引起文学界和读者的热烈欢迎。

从圣皮埃尔到夏多布里昂,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从孕育走向成熟的阶段。1802年,夏多布里昂发表中篇小说《勒内》以多愁善感的抒情格调,塑造了所谓“浪漫主义的忧郁”的典型人物形象。

与此同时,斯塔尔夫人也接连发表她的文学论述《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论德国》和小说《黛尔菲娜》《高丽娜》等。《论德国》着重介绍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这两位作家都是浪漫主义的倡导者。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富于抒情诗的节奏,对浪漫主义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到19世纪20年代,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学运动,为反对封建复辟和消弭古典主义影响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剧本《欧那尼》和小说《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乔治·桑的小说《印第安娜》和《康素爱萝》等等。

浪漫主义文学到40年代初走向衰落,但是它的巨大影响使法国19世纪后半叶的文坛出现了流派纷呈、百舸争流的繁荣局面。雨果的《惩罚集》和《悲惨世界》等杰作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的象征主义诗歌和以戈蒂耶为代表的帕尔纳斯派的唯美主义诗歌都因追求诗歌形式的完美而大放异彩。

其中有一批浪漫主义的拥护者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中坚,如司汤达写出了《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为批判现实主义竖立了不朽的丰碑,他的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万能的社会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

而《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的作者福楼拜则是一位承上启后的伟大小说家,因注重文体风格的研究以及素材的准确等特色而被左拉认为是自然主义的先驱。

左拉、龚古尔兄弟和莫泊桑等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只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较多地受到了生理学、遗传学等的影响。左拉还首次在《萌芽》中描写了工人运动。除此之外,巴黎公社时期的文学、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和布尔热的心理小说等在19世纪法国文学中也都有一席之地。

在20世纪的法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继续发展,产生了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他于1912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和马丁·杜加尔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等名作,但那时的法国文坛主要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天下。

马赛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对20世纪法国文学的演变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也被称为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

勃勒东、阿拉贡等在20年代前后先后参加达达主义和创立超现实主义;以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则在三四十年代力图用传统形式的小说和戏剧启示人们的荒诞感;而贝克特、尤内斯库的荒诞派戏剧和阿兰·罗布-格里耶等的新小说,则是在50、60年代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主题,使荒诞文学发展到了顶峰。

1970年代之后,法国文学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勒克莱齐奥和莫迪亚诺等青年作家的作品,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融,而当代引起轰动的畅销书作家佩纳克则显示了与现代派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观念,即不是用荒诞的、而是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和世界。这些预示着法国文学在经过探索之后,将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20 世纪70年代之后,法国新小说呈现出衰落趋势,菲利普·索莱尔斯、让·菲利普·图森、让·埃·什诺兹等作家以更激进的方式发起了对传统小说的挑战,被称为“新新小说派”。

索莱尔斯和让·里加尔杜等创办 先锋理论杂志《原样》,“原样派”的文学观就是以文字主义来对抗现实主义,里加尔杜的格言为“小说不是历险的文字,而是文字的历险”,意味着作家要在文本中进行语言游戏。

索莱尔斯宣称:“曾称为文学的东西是属于一个封闭的时代,它正让位于一门新生的科学,即文字科学。”他提出了“文本写作”的概念,认为世界就是一部不间断的、开放的文本,“任何文本都处在 好几个文本的结合部”,相互渗透的文本是所有时代的产物。文本写作否定了传统叙事和文本的终极意义,文本被切割成碎片,人物只是包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

索莱尔斯善于运用中国文化的数字和汉字元素来建构叙事空间,用实验的文本形式对人类存在发起探询式的思考。新世纪以来他的小说《恒定的激情》《恋之星》《时光的旅人》融合了汉字、古典诗歌、道家思想等中国文化符码元素,借东方来反诘西方。

《恋之星》毫无传统小说情节的逻辑,叙述了一对恋人为了逃避世事烦扰来到一座孤岛生活,人物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和文化想象来感知自我和世界,整部小说转化成了语言符号的狂欢。

除了“新新小说”作家们,帕斯卡·基尼亚尔也是碎片化写作的实践者和体裁的跨界者,他徘徊游移于小说、传记、评论与随笔之间,新世纪以来他的小说《罗马阳台》《游荡的影子》《阿玛利娅别墅》《眼泪》等作品糅合了各个民族的格言警句、文化玄思和寓言传说。他的作品上承古希腊罗马作家的文论风格,下接法国的散文传统,在碎片化的文本布局中构建出了壮阔 的人文图景。

在21世纪,自我虚构书写成为法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流变的一种典型形态,其特征为作者、叙述者和主人公同名或拥有相同的经历背景。不少作家采用虚构的方式创作自我的传记或以亲身经历来虚构小说作品。此类作品内容 介于自传的真实和小说的虚构之间,给读者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法国当代女作家、法国杜拉斯文学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小说《悠悠岁月》,堪称传记文学的创新。该小说以“无人称自传”著称,从头到尾都不用第一人称,而是采用第三人称,即无人称的法语泛指代词“on”来表示“我们”,“实际上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最终写出了法国人的“集体记忆”,所以亦被称为“社会自传”。

《悠悠岁月》通过对一些旧照片的印象和感觉缔造了影集式的文本结构,构建出一个女人从小到老的人生图景:父母的贫困、求学、成为教师、堕胎、生育、离婚、患癌、情人、衰老,丰富的生活经历中穿插着她对阿尔及利亚战争、1968年五月风暴以及法国总统大选等政治事件的看法,实现了大历史与小历史、世界与内心的多重交织,表达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历程的审视。

此外,勒克莱齐奥的许多小说也将自传与虚构融合在一起,大量借鉴自己的家族故事,例如《革命》的主人公马洛是作者的化身,他的人生经历与作者经历几乎完全重合,他以丰富的想象力探索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神秘家族史,构建了一部现代史诗;《非洲人》叙述了作者父亲在非洲尼日利亚的生活经历;《饥饿间奏曲》是作者关于母亲的回忆录式小 说,通过女的视角描述了二战时期巴黎的社会景观。

这些自我虚构小说皆以作者亲人为原型,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家族历史与宏大历史叙事交错呈现,再现了战争年代的家族命运,讴歌了人间真情。作家的家族故事、个人经历通过文字虚构呈现给读者,是新世纪诸多作家的共同诉求。

新世纪以来法国频遭恐怖袭击,例如2015年的巴黎《查理周刊》恐袭事件、巴塔克兰剧院恐袭事件以及2016年的尼斯恐袭事件等。全球的反恐和后冷战思维逐步催生了一种具有反思生命意义、深度观照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文学文本。在当今的法国文坛,涌现出大量围绕后恐袭时代进行创作的作家。

再如艾尔诺·卡特纳于2016年创作的《在心的位置》,讲的是《查理周刊悲剧在人物内心引发的混乱,朱利安·索奥多于12016年创作完成的《不是火焰,不是雷电》描述了恐袭当天在巴塔克兰剧院相遇的五位主人公的命运。

电台记者安托尼·莱里斯在巴塔克兰剧院恐袭中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年幼的孩子因而也失去了母亲,他的日记体作品《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通过回忆妻子来表达思念和忧伤,同时发出了用爱来延续生活的呐喊,他们将以幸福和自由来羞辱那些愚昧狭隘的恶行。

这些后恐袭时代文学揭示了遭受恐怖袭击后普通法国人的创伤记忆、心理承受和救赎历程,对其痛苦萎靡的精神起到了一定的治愈作用。

新世纪的法国文坛也有较多关于情感关怀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品。彼埃蕾特·弗朗狄奥的《要短句,亲爱的》,讲述了母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记录了女儿在母亲从衰老到去世期间的疲惫、焦虑和困惑,对老年人的心态和死亡问题也进行了思考。

黛尔菲娜·德·维冈的《没什么能对抗黑夜》,描写了抑郁症母亲自杀后给女儿带来的心理创伤;米歇尔·施奈德的《如影随形》讲述了早年夭折的哥哥给弟弟带来的无形压力。

21世纪的法国作家们将目光投向当今人类重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种族、文明冲突等问题,致力于解构现实、感悟生命、探寻自我、建构寓言,表现危机不断的外部世界和扑朔迷离的历史记忆,并体现出语言主体、叙事零散、碎片化写作、体裁游戏、反讽叙事等文体特征。

总之,21世纪的法国文学拥有多样杂糅的文本结构、艺术化的审美、跨文化的思维、虚实结合的自由想象以及后现代主义语义学逻辑,体现了人文关怀意识、生态危机意识和全球整体意识。

二、法国文学的特点

(一)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法国文学的特点之一,其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得以繁荣,是西方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是以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主观感情为主,其中包括了贵族浪漫主义、资产阶级浪漫主义。

就贵族浪漫主义而言,其主要是围绕着抒发忧郁情调,较为强调浪漫主义的优雅和对唯美主义的 向往。具有代表的文学作品如拉马丁所创作的《沉思集》和《诗与宗教和谐集》等,还有维尼的《命运集》和夏多布里昂的《勒内》。

这些作品中,以夏多布里昂最为经典,其也是被誉为最富有天才创作能力的文学创作者,他所创作的作品辞藻华丽且又不失优雅,富有感染力和诗意,这也使得其作品一直影响着1800—1820年代的文学创作。

可以说,这一时间段内法国所有文学作品几乎都笼罩在其浪漫主义创作精神的影响之下,正因为如此,从复辟时期的1814年一直到1830年的七月王朝,众多文学创作者们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有着明显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掀起了一股浪漫主义文学高潮。

其中,拉马丁的《沉思集》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但却是以低沉的节奏予以表现,维尼的作品中则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孤独、绝望的心情和对唯美主义向往。

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则以表现大革命后所有不甘、不满与失望情绪为主,极具资产阶级文学的个,但也有部分作品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在浪漫主义文学鼎盛的初期,较有代表的作品还包括斯达尔夫人的《黛尔菲娜》和《柯丽娜》。

在19世纪20年代,由于资产阶级浪漫主义与文学的古典主义剧烈撞击产生了新的文学运动,埋葬古典主义和反对封建复辟的呼声越来越大,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和剧本《欧那尼》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后期创作的《悲惨世界》也有着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子。

这些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了那一时期人的丑恶与美好,凸显出了善与恶之间的尖锐对立,作品中豪迈的启示为呼唤新时代发声,产生 了一大批世界文学史的优秀作品。而大众推崇的《基督山伯爵恩仇记》《三剑客》和《茶花女》则是两代文学巨匠大仲马、小仲马所创作的风格迥异的巨著,对几代读者都有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从兴盛到衰落经历了40年时 间,在19世纪40年代初走向了衰落,但其影响深远。浪漫主义的兴盛对法国19世纪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度呈现出流派并立、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法国全社会审美水的提升和普及、后续作家的培育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属于19世纪法国文学发展的第 二个阶段,是帕尔纳斯派主导下的文学发展时期,帕尔纳斯派作为反对浪漫派的一种新潮流,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在诗歌方面的表现。它要求诗歌客观化、科学化、重视诗歌的形式。其与泰奥菲尔·戈蒂耶开创的唯美主义文学艺术革新运动一起,向浪漫主义开火,催生了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其中尤以巴尔扎克与司汤达作品最具代表,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以写实主义的严谨结构与细腻笔触展示了等级森严的法国社会青年于连的悲剧,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他们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由90多部小说所组成的皇皇巨作,文中塑造了1400多位极富个的人物,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批判现实主义从出现伊始到19世纪中叶,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对哲学、社会学、艺术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19世纪法国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的。

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左拉,他也是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与领袖。左拉受到龚古尔兄弟作品的影响,在小说中把人物表现为带有原始动物倾向的自然躯体,认为小说创作只是对这种受生理学支配的自然人的情欲和本能作某种“临床研究”。

左拉曾专门著文论述自然主义理论,但是他在作品中仍然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谴责,从而使他的自然主义小说中透露出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此外,被称为自然主义之父的福楼拜,代表作为《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

三、法国文学成就溯源

法国文学之所以有巨大成就,是一个合力形成的文学成就,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深厚且富饶的哲学底蕴;(二)创作过程不断创新;(三)不遗余力借鉴他国文学的发展经验;(四)法语本身的影响力。

(一)深厚且富饶的哲学底蕴

法国文学与哲学之间有着极为微妙的联系,这一点从作家萨特的文学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西方哲学思潮有很大一部分都源自于法国,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和世界文学史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包括萨特的存在主义、笛卡尔的理主义、福柯的后结构主义等。

在这样的环境中,法国文学也受到了哲学思想的熏陶,并以其独特的人生与社会参考为特征。所以说,哲学是文学的思想渊源,而文学则是思想的感容器。总结来讲,法国文学之所以能够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深厚的哲学底蕴。

(二)创作过程不断创新

法国文学能够获得巨大成就且长盛不衰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不断地创新。例如19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运用局部描写社会的方法来展现法国全局,而司汤达则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为人们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普鲁斯特则运用意识流手法开辟出了新文学体裁。

由此可见,法国文学创作者们对于法国文学的创新和探索,为法国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划时代的宏大世界,并将批判精神融入其中,在表达方法、语言功能和创作技巧上丰富了世界文学,居功至伟。

(三)不吝借鉴他国文学发展经验

虽然法国文学的缔造者们不断摸索和创新,但并不妄自尊大,而是积极汲取前人的成果,借鉴他国文学创作的经验。在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们对古罗马和古希腊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予以继承。

这对法国文学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法国文学中的经典人文主义作品,都是借鉴了古罗马文学的研究成果再加以创新创作出来的,其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他国文学与文化的借鉴,在很大程度上使法国文学的创作与表达形式丰富多彩,这也在无形中实现了法国文学的快速发展。

(四)作为法国文学载体的法国语言的影响力

1066年法国的征服者威廉在英国加冕登基成为国王,于是英国的上层社会,如贵族、官员,开始使用法语,而下层社会使用的英语也受到法语的极大影响。

后来法国在欧洲不断侵略扩张,法语的影响随之传播开来,比如法国历史上多次入侵、占领卢森堡,使得今天法语成为卢森堡官方语言。新航路开辟后法国殖民者来到美洲,建立起许多殖民地,于是法语在美洲传播,今天魁北克、海地使用法语就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影响。

同样,法国殖民者来到非洲建立殖民地,在他们统治的地区法语也不断传播,今天科特迪瓦、马里、刚果、阿尔及利亚等国使用法语。在亚洲,越南也曾成为法国殖民地,使得法语在越南推广。同样,还有南太洋上的一些岛国。

由于这些历史原因,世界人口的20%以上使用法语,同时以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也很多,联合国将法语确立为6种工作语言之一。现在其他很多国际组织也使用英法两种工作语言,另外国际普遍在书写正式书面文本时采用英法双语,如有字面争议以法语书写版为准,因为法语比较精确。

四、小结

法国文学,于国内读者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一方面,法国文学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力是为文学爱好者所熟知的。另一方面,若谈起法国文学的现状,即便是现代颇具代表的作家和作品,仍然是知者寥寥。但作为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文学对世界文学发展的贡献丝毫不亚于英美文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安妮埃尔诺

相关新闻